“如果今天不生活在未來,明天將生活在過去。”中英攜手開展的“預見未來50年太湖流域洪水風險”項目正是對這一理念的闡釋。
一曲“太湖美啊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讓太湖成了多少人魂牽夢縈的“夢里水鄉”。
然而,位于上海、寧波、杭州中心地帶的我國第三大淡水湖的太湖也并非總如夢中那般迷人,這里是遭受暴雨、洪澇、臺風等自然災害威脅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1991年和1999年的那兩次大洪水更是讓人心有余悸。據統計,僅1999年太湖特大水災就造成了131億元人民幣的損失。
九年前的景象還會重現嗎?未來10年、20年以至50年中,洪水的發生情況將會怎樣?受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的交互影響,流域中洪水特性會如何改變?我們又當如何應對?
在太湖東面的上海,一批關心她的命運的人們為解答上述問題,緊鑼密鼓地進行著一項名為“流域洪水風險情景分析技術研究”的合作項目。他們之中既有黃皮膚黑眼睛的國內專家,也有來自大洋彼岸的英國友人。為一探究竟,1月初,記者在上海召開的中英科技合作項目“流域洪水風險情景分析技術研究”成果交流與研討會上,分別采訪了該項目中、英雙方負責人———英國諾丁漢大學的資深教授愛德華•埃文和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防洪減災研究所所長程曉陶教授。
治水思路的轉變
談到水患埃文教授也頗有感慨,英國的英格蘭和威爾士有10%的土地面積處于洪泛平原,年均河道與海岸洪災損失約14億英磅。防洪減災關系到2000億英鎊財產和180萬人的安全,政府每年的防洪投資就已經超過了5億英鎊。
為了制住這害人的水災,英國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由前政府首席科學顧問戴維•金爵士牽頭開展的前瞻性研究就取得了諸多成果。其中,2002—2004年,愛德華•埃文教授主持完成的“未來洪水及海岸侵蝕防治”前瞻項目研究,依據未來氣候變化和社會經濟發展程度,對英國未來30—100年內所面臨的洪水與海岸侵蝕風險做出了情景分析。研究數據表明,由于海平面上升,洪水極端事件發生幾率增大,加之城市擴張、人口增長、經濟發展模式的調整與規模的擴展,社會面對水災的脆弱性增大,考慮到各種不確定性,未來英國面臨洪水高風險的人數可能會上升1.5—2倍,年平均水災損失可能從如今的10億英鎊上升到15億—270億英鎊。
英國以往的防洪措施主要是防御。然而隨著洪水風險的增長,要維持已有的防洪標準,就要不斷擴大防御范圍,加高堤壩。但從長遠來看,這種模式不可持續。為此,研究報告強調指出,英國的防洪政策必須調整思路,從“抗御洪水”向“綜合性的洪水風險管理”轉變。人們意識到“絕對的防洪保護是做不到的”,必須要考慮到各種不確定性和超標準洪水的風險,樹立與洪水共存的理念,在加強防洪工程體系建設的同時,將非工程措施納入洪水管理的正規渠道,如制作洪水風險圖、增強公眾水患意識、制定綜合治水的戰略規劃、增強建筑物耐淹與災后重建的能力,以及加強應急準備等今后可行的、可持續的綜合性措施,這樣將有助于控制風險、降低損失。
借鑒與創新的結合
程教授認為,英國未雨綢繆的這種做法很值得學習。他說,自上世紀60—70年代以來,日、德等國家陸續在不同領域開展起長時段前瞻性的未來預見研究,但迄今專門立項研究未來50—100年水災風險變化的還只有英國。太湖流域位于中國東部長江三角洲,面積3萬多平方公里,涉及到江蘇省的南部、浙江省的北部與上海市,是一個易于遭受暴雨洪澇與臺風高潮襲擊的區域。目前,太湖流域的人均GDP已達到5000美元,在今后一二十年中仍將保持快速發展的趨勢。如何滿足日益提高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保障與環境保護的需求,在太湖流域已經成為影響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難題。而這次中英科技合作項目致力探討的兩大問題“未來50年中太湖流域的洪水風險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為了應對未來的挑戰,什么是政府與其他利益相關者最好的抉擇?”正好為我們作出回答。
但英國的經驗總歸是英國的,太湖防洪要學習英國的經驗,但不能簡單照搬英國的模式,必須要針對我國的特點,因地制宜。
埃文教授說,在英國開展“未來洪水前瞻研究”時,對于未來洪水風險的演變,大家起初以為氣候變化的影響將占到70%,然而研究結果表明,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占到更為顯著的75%%。中國正處于快速發展之中,社會經濟方面的影響則會可能更為突出。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