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危機使得生產生活中的一些自然資源價值明顯凸現。其中水資源是人類生產和生活不可缺少和替代的自然資源,也是生物賴以生存的環境資源,隨著水資源危機的加劇和水環境質量的不斷惡化,水資源短缺已成為全球倍受關注的資源環境問題之一。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淡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天然資源,并沒有像煤、油等那樣作為一種消耗資源來認識。水作為一種特殊的消耗性短缺資源,直接關系到人民的生活和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國家長期發展需要的重要戰略資源和關系國家安全的重要戰備物資,是制約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而經濟高連發展的沿海城市的社會經濟用水供需矛盾尤為突出。
一、沿海城市水資源短缺形勢及對策
眾所周知,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和人口的急劇增加,淡水資源危機問題已經引起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目前,用水量以每年接近5%的速度遞增,照此下去,每15年用水總量就翻一番,在2030年以前,地球上將有1/3以上的人面臨淡水(以下簡稱水)資源危機。中國是水資源大國,同時也是最為缺水的國家之一。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8124億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而人均水資源量為2340立方米,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處于缺水上下限(3000~
對于我國淡水資源缺乏問題,黨和國家領導人一直十分重視。為解決淡水缺乏困擾,中央和地方政府近年來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如興造大型蓄水工程,加大節約用水和廢水回收利用的力度,實施諸如引灤入津、引黃濟青和大連市引碧流河三期工程等調水工程,淡水緊缺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但是,此類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和河流淡水資源的有限,使調水工程的發展受到一定的限制。沿海城市缺水問題依然日漸嚴峻。解決沿海城市缺水問題的路在何方?遠距離引水及其它節水措施,是緩解當前供水需求矛盾的主要措施;除此之外,海水利用一向大海要淡水和發展海水直接利用將是解決沿海城市和地區淡水缺乏的戰略選擇和根本措施之一。海水利用主要包括:海水淡化一從海水中制取淡水、直接使用海水代替淡水做工業冷卻水和做城市沖廁用水等三大部分。水利部專家最近提出:人類最終要向大海要水喝。這就提示我們必須未雨綢緞,高度重視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技術的研究開發和市場推廣。
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海岸線長約18000多公里,因此,通過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持續的解決沿海城市的淡水資源問題是關系到我國國民經濟進一步騰飛和第三個戰略目標順利實現的百年大計。國外海水利用已有近百年的發展歷史,已經成為沿海城市和地區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海水淡化總產量達2700立方米/日,解決了1億多人口的用水問題。目前美國、日本的海水取用量分別為1000和3000億立方米/年左右,我國海水取用量約為120億立方米/年。采用海水利用技術可節約沿海城市和地區20~30%的淡水資源。這將有望改變我國沿海城市和地區的水資源結構,并從根本上解決淡水資源緊缺問題,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巨大影響。
二、加快海水淡化與海水直接利用
產業化進程值得慶幸的是,海水利用問題已經引起國家高層決策者的高度重視,在國家政府部門和地方政府給予海水利用前瞻性支持的基礎上,國家已將海水淡化列入國家"十五"發展綱要。從當前看,我國水資源的價值和價格嚴重背離,水價過低。在國外一般水價高出電價數倍,例如美國目前是15:1;據推算,我國的水費僅占工業產品成本的0.1%-0.3%,占消費支出的0.23%左右,遠遠低于國外的同類水平。從目前種種措施看,在不久的將來對水價進行調整已勢在必行。據報道水利部同國家計委擬定了《供水價格管理辦法》,并已上報國務院。新的水價改革辦法主要特點是:水價作為商品價格之一,納入價格管理范疇進行管理;確保供水資產保值增值,即水價的核定必須在核定供水成本的基礎上加上一定的利潤確定;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利用水價杠桿作用來調節供求關系,以達到有限的水資源在市場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經"七五"和"九五"科技攻關,我國已在海水淡化、海水冷卻和海水沖廁等關鍵技術和配套設備(產品)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隨著技術進步、創新和水價的進一步提高,使得海水利用已成為一個可以預期的大市場,技術可行、經濟合理,具備為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問題做出貢獻的產業化發展條件。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