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行業分析 >> 市場調研 >> 

水環境污染 發展途中難以承受之“重”

時間:2007-12-24 來源: 作者:

看了一篇名為《西安:小造紙廠直排廢水》的新聞,這是一小段摘取來自新聞的內容:這個小紙廠存在已經有3年以上了,由于中軍嶺村地理位置相對偏僻,小造紙廠無論白天晚上都毫無掩飾地生產和排放污水。夏天時,令人窒息的氣味2里外都聞得到。看到這,不知道為何第一感覺就讓我馬上聯想到了發生在今年五、六月份的一個在全國都產生了極度轟動效應的事件——太湖藍藻事件。也許,這個事件是在我們高調宣揚環保的當今社會發展中所難以承受的。

對于小造紙的污染問題,相信大部分人就算沒有目睹,想必也有耳聞。大到江河湖泊,小到溪河小流;上到空氣,下到塵土,都無不因之而深受其污,有的甚至招致難以復原的滅頂之災。

2007年5月29日,想必這是一個大多數國人已經開始遺忘的日子。但對于生活在太湖周邊的群眾來說,這一天應該是非常的刻骨銘心,恍如昨日。這是一場席卷了江蘇無錫,突如其來的飲用水危機。而太湖藍藻的暴發似乎僅僅只是一個導火索,因為緊隨其后,滇池、巢湖藍藻也相繼暴發,嚴重影響了當地人民群眾正常的起居生活,震撼了當地政府的同時也引發了國務院乃至中央領導的極大關注和重視。

大多數人都一致指定太湖藍藻的暴發是此次連鎖反應事件的罪魁禍首。誠然,太湖是第一個大規模暴發藍藻事件的區域。但殊不知,就在同時甚至更早,全國東西南北的廣大疆域已經有多少個類似太湖的區域正在醞釀著一場場對抗人類無視自然和環保的報復性災難。太湖藍藻事件,也許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之外,尤其是對于那些親臨過現場(甚至于就生活在周圍)卻能裝作熟視無睹的民眾政府官員來說,更是萬萬沒有想到。但是這樣的結果,應該都是在所有明眼人的預料之中。

當然,隨著事件的暴露,再加上媒體的大肆曝光,政府相關部門的整治力度開始前所未有地加大,先是陸續關閉沿湖的一些早已盤踞在此的小造紙廠(236家造紙企業關停234家),調控兩高一資行業,然后制定出一些更為嚴格的環保標準,采取高限處罰、擴大區域限批范圍等的措施,再加上國家有關部門頻頻動用財稅杠桿遏制資源過度開發以此抑制高能耗、高污染行業的投資反彈。

種種跡象表明,似乎大有要把這幾片區域套上金鐘罩的陣勢,以防患于未然。這點不難理解,如果經過這次事件有關部門還不知悔改,豈不是要被全國人民的唾液淹殺?

可是,我們是不是真的要感慨,為什么非要讓事態發展到這樣的地步才知道亡羊補牢?為什么要等到媒體的曝光和中央政府的介入才能讓相關部門、企業以及個人真正地動手干起來?難道,事件的暴露前,就沒有人見過這些區域的污染之嚴重,就沒有人反映過一些沿湖造紙廠肆無忌憚的污水排放?這些,都不禁令人生疑:當地的政府機關、環保部門、執法部門究竟整日做何事?是公務纏身抽不出時間,還是疲于應酬而無暇顧及?只嘆: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有人說,太湖藍藻事件的暴發,催生了生態文明這一新理念。對此,筆者不敢茍同。因為筆者認為,生態文明這個概念在幾年前就已經產生,只是流于形式未真正深入人心而已。此次事件的影響之一,就是鞏固了這一理念在人們心目中的固有存在,加深了對其的深刻理解。因為,環境污染,真的能擾亂生活甚至會危及自身的生命健康。筆者覺得,經過這一事件的發生,周邊的群眾對環保的重視程度肯定有了迅速地提升,舉報和披露的積極性與膽識肯定也隨之驟加;當地的一些政府官員和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肯定也會把環保真正提上每日的工作議程;一些污染的小企業也定會望風而逃,起碼不會再像以前那樣明目張膽、招搖過市。這對于我們國家來說,應該是社稷之幸,只是何時全國才能都達成這樣的默契,這應該是所有人都期待著的一個前景

上一頁 頁碼:[1 2 >>] 下一頁 共2頁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