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價改遲滯
撬動中國城市水務改革的,是日益緊迫的城市水務困境。管網改造是此種撬動的第一個支點。
“沒辦法,地方財政沒錢改造舊城水網,更別提飛速發展的新城區了。(在新城區)按照舊標準建造水網都不敢在規劃圖上寫那么明白,否則,轉眼就成了瓶頸問題!贝耷嘣獣r任青島市市政公用局干部,在他的參與下,2000年,青島市市政公用局牽頭引進外資——法國蘇伊士環境集團。地方城市政府是水務改革的主要推動者。
“中國原來的供水是建立在福利性供水的基礎上,現在是邊市場化邊進行水價的改革。”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的話可以為這場改革“定調”:水價改革勢在必行。
“當時,水是一種由政府經營然后提供給市民的福利,水費只是以象征性的價格征收,水價由政府直接定價、直接經營、直接補貼。市場化改革以后,價格也就必漲無疑!弊鳛槭姓檬聵I改革的堅定推動者,建設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徐宗威認為,水價是城市水務改革的最敏感地帶。
2002年,城市水務改革的市場化方向和政策體系基本確立。同年底,醞釀已久的合資公司——青島中法海潤供水有限公司即組建成立。這是中國正式實施城市水務改革政策以來最早成立的城市水務公司。
合資公司運營青島水務采取的是當時在基礎建設領域廣泛應用的BOT(建設—運營—移交)模式。BOT模式把自來水公司的原水、制水、銷水三個環節完全分開,以便每一個環節的運行成本都可以準確計算。這樣一來,不但入戶自來水的價格便于計算,而且,容易在政府和外部資本之間確立明確的買賣關系。
但是,對新的水務市場主體,政府卻在相當1998年標準。原國家計委和建設部于1998年制定實施首部《城市供水價格管理辦法》。該辦法確定了城市供水價格由供水成本、費用、稅金,加上8%—10%利潤的構成原則。
“8%—10%,銀行同期利率才多少?外資水務企業賺大發了!2007年,內外資水務資本就“高溢價”展開激辯時,內資仍拿出這本“舊賬”來反駁外資,后悔自己沒有趕上那個“好時光”。
固定回報政策符合所有水務企業利益。在城市水務市場發展的初期,8%—10%的“法定利潤率”足以保證企業利潤,與國際投資銀行預測的25%并沒有實質性差別;剛剛起步的水務市場在一城一地仍是獨家經營,市場開拓空間很大。
保障供水企業固定回報率的,是水價。但是對于政府,固定回報政策加上單一的BOT模式,水價調整的權力仍然牢牢掌握在政府手里。這無疑背離了水價改革的初衷,定價權終是燙手山芋。
2003年,原國家計委等多部委聯合發文,要求取消水務市場固定回報政策。但是,地方城市政府急于引入外部資本改造城市水務,并沒有嚴格執行。直到2004年建設部出臺《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規定水務行業采用授權特許經營制度,固定回報政策才開始退出舞臺。
但是,“中國城市水務市場這么大,各城市處于不同發展階段。上海早已經特許經營那么多年了,西部一些城市的管理者連這個概念都不那么明白!笔讋摴煞莸囊晃豁椖拷浝砀嬖V記者,直到現在,固定回報政策仍然以一些變種方式在一些城市水務市場中存在。
而法國威力雅水務(中國)華南區代表處的愛德維告訴本報記者,很多城市政府喜歡“財大氣粗”的外資水務公司。在談判中,城市政府常常要求外資水務公司的出價達到一定比例的溢價,而“溢價常?梢酝ㄟ^那些變種的固定回報政策獲得補償!彪y怪內資水務企業認為,高溢價其實是“地方城市政府以水價和其他水務資產為抵押,向外資高息借款”。
水資源加速覺醒
與城市水務改革同步擴展的,是日益嚴重的水資源危機。水資源成為一股加速度覺醒的力量,攪動著城市水價這個弈局。
“靠水吃水沒水吃。”常州市龍虎塘街道楊林新村的居民為了省水,都將米和蔬菜拿到自備井去淘洗!翱克运睆娬{的是常州的水資源優勢:常州自來水水源來自長江和太湖。
在常州市的水價構成中,占比最大的是污水處理費。這一費用從無到有,并以每年0.2元的速度遞升,目前已經達到《江蘇省“十一五”水價改革意見》的最高水平。常州市建設局官員告訴記者,雖然國家發改委計劃2010年之前所有城鎮污水處理費標準提高到0.8元/立方米以上,但是,“常州市不排除突破國家和江蘇省標準繼續上漲”。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