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務改革的新階段
股權改革和特許經營權放開之后,一批內外資企業開始以各種方式進入到各地水務企業當中。據統計,到2010年,中國需要2萬億元用于改善城市供水系統和新的管網建設。
但是,今年以來,在大型項目的招標當中,已經很難見到本土水務企業的身影!2003年以前,外資還沒有這么明顯的優勢。一是外資還吃不透水務改革的政策,二是地方政府比較排斥,認為改制過程中,政府承擔了太多成本,而錢都讓外資賺走了。比如職工安置問題,政府還擔心外資進來后,水價會上漲,增加當地企業的生產成本。”國內某水務公司高管朱平說。
隨著城市發展進程的加快及公用事業改革的深化,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匱乏,讓各地政府顯得捉襟見肘。
北京大岳咨詢公司總經理金永祥認為,水業是資本密集型產業,需要大量的發展資金。改革的初級階段,大多是一些污水處理的小項目,國內水務企業在技術、管理和資金實力方面與國際水務巨頭之間的差距不明顯,還存在一定的機會。
“由于城市供水管網的建設和改造等方面的資金需求,政府現在更看重誰出的價更高。所以,在國內二類城市的爭奪上,首創股份這樣的國內企業還有機會爭一爭,但在一類城市的大型項目上已經沒有任何優勢,外資給出的報價通常是我們的3~5倍。”朱平說。
“水業改革發展到現在,到了建立健全規范的監管體系的時候了!皼]有監管的水業改革一定是失敗的改革!苯鹩老楸硎,供水企業與公眾利益的矛盾始終存在,政府在通過引入資本力量解決水業問題的同時,應對新體制進行監管。在整個監管體系中,監管規則建設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