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控制藍藻技術政策及其對我國啟示
時間:2007-08-20 來源: 作者:
內外結合根治污染
核心提示:控制外源性的和削減內源性的氮磷營養鹽,被一致認為是緩解富營養化進程、控制藍藻水華的根本性措施。
日本學者認為,隨著湖泊所供養的人口密度的增加,湖泊的有機負荷和營養鹽負荷加重,藍藻水華出現的概率增大。在丹麥,政府強制城市污水廠實施除磷脫氮技術,規定服務量超過5000人口的污水廠必須有除磷工藝,服務量超過1.5萬人口的必須有脫氮工藝。在美國,長達40余年的Apopka湖整治和修復工程中,控制外源性磷就被認為是實施方案中最為核心的部分,一方面禁止周邊的柑橘污水廠和城市污水處理廠向該湖排放有機物和生活污水,另一方面由于確認了農業廢水是最主要的污染源,因此當地的水資源管理局斥巨資收購了面積高達1.9萬英畝的農場,并將其中2000多畝的土地改造成了具有水質凈化功能的濕地。在日本,則是制定了十分全面的營養鹽控制策略,針對市政污水,廣泛推行城市污水廠的深度處理改造;針對排放量較小的點源如小村鎮、別墅區等,普及合并式凈化槽和土壤滲濾系統等分散型污水處理設施;針對面源污染,一方面改進農作技術,如引入側溝施肥機改善施肥方法,根據土壤性質適度施肥等,另一方面則針對入湖入庫河道,開展直接凈化,目前較為成熟的有礫間接觸氧化法(生態礫石法)、水生植物植栽凈化法、滯留池法等。
在外源得到有效控制的情況下,生物或物理因子等作用促使的沉積物釋放,仍有可能導致水體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維持富營養化或水質惡化等不良狀態。如芬蘭Vesijarvi湖在外源負荷大幅削減后,藍藻水華依然持續了10多年;富營養化仍然持續較長時間的原因主要是內源污染短期內不能消除。鑒于內源性釋放對富營養化具有長期的影響,在外源基本得到控制的情況下,國內外學者開發了一系列內源控制技術,如環保疏浚技術、底泥原位固化鈍化技術、底泥覆蓋技術等。
生物操控修復生態
核心提示:由于水生生態的自然恢復具有較長的滯后性,通過生物操控和水生植物恢復可以加快修復受損的湖泊生態系統。
美國對受損湖泊的恢復研究由CleanLakeProgram(CLP)組織實施。湖泊恢復工作包括湖泊營養狀況分類、遏制野生生物物種和群落多樣性的下降、恢復各種類型的生境,以改善和促進結構與功能的正常運轉。
對美國伊利湖、密執安湖等五大湖的恢復與重建途徑進行探索和規劃,采取了包括工程、生物措施(水生植被恢復、重新引進土著魚種、消除外來入侵種類及群落結構調整等)和行政管理等措施,在五大湖的生態恢復和自然景觀的重建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果。美國Apopka湖通過捕獲底棲魚類砂囊鰍達到改善湖水透明度、降低營養循環和減輕魚類對浮游動物的攝食壓力,浮游動物的增殖可以降低藻類生物量。在湖的沿岸帶和淺水區種植了多種本地水生植物,有利于餌料生物增殖和魚類攝食繁殖,并完善生態系統結構。
上一頁
頁碼:[<< 1 2 3 >>]
下一頁
共3頁
更多關于 國外控制藍藻技術政策及其對我國啟示 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