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行業分析 >> 市場調研 >> 

從國際角度來審視解決環境問題的共贏之策

時間:2007-08-07 來源: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

     一段時間以來,中國的環境安全與可持續發展問題日益受到國內外人士的關注。相比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中國過早面臨著更為巨大的環境壓力。中國環境問題的出現雖然有著制度轉型及發展理念的背景,但只有從國際角度來審視,才能有更深刻的理解。

  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一個不斷消耗自然資源,并向公共空間排放各種污染物的過程。事實上,發達國家在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過程中,在大約100—200年的時間內,沒有約束地、大量地消耗著地球上的自然資源,滿足本國國民奢侈舒適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人類今天所面對的大氣中二氧化碳的累積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廢水、工業和生活固體廢棄物造成土壤、地下水和海洋污染等環境問題,發達國家不僅應承擔主要的責任,也應承擔相應的義務。承擔義務的具體行動之一,就是向處于弱勢地位的發展中國家提供環境保護技術和資金方面的支持。如果對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問題只是一味指責,提出過高、過嚴、過激的要求,最終只能限制甚至犧牲發展中國家的基本發展權利。這顯然是不公平的,也不符合西方崇尚的“平等”理念。因此,給發展中國家公平的發展空間和合理的發展時間,應該成為減輕直至消除發展中國家環境問題的基本原則。

  經濟全球化使得各國經濟與環境相互依賴,環境問題已經沒有了地理上的邊界。在全球化的推動下,中國正在成為“世界工廠”。發達國家處于產業分工鏈的最高端。它們把高能耗、高污染排放的生產行業轉移到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在這一轉移過程中,發達國家通常只考慮勞動力成本和得到的收益,沒有或較少考慮當地的環境污染問題。顯然,將工廠遷移到中國,降低了產品價格,滿足了發達國家消費者的物質需求,但處于國際產業鏈低端的中國,不得不以國際貿易的形式,大量“出口”自己稀缺的自然資源和有限的環境容量,將環境污染留給自己。因此,與其說中國的環境問題正在造成全球影響,不如說全球化加劇了中國的環境問題。公平地說,這個責任應該由產品消費者(轉移方、進口方)和生產者(被轉移方、出口方)共同承擔。

  如今,謀求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已成為中國政府和公眾的共識。自2004年以來,中國治理污染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支出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份額超過了1.2%。這一數字與發達國家相比尚有差距,但與中國目前的國情國力相比,卻代表了較高水平。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發達國家在提供技術和資金支持方面,行動曖昧遲緩。既然中國的環境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全球化,那么,對發達國家而言,少一些基于傲慢與偏見的指責,多一點行動;拿出客觀、理性的勇氣,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給中國可持續發展以合理、公平的時間和空間,才是一種建設性的態度。唯其如此,在解決環境問題方面,中國和世界才能在全球化的進程中實現共贏。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更多關于 從國際角度來審視解決環境問題的共贏之策 的資料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