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行業分析 >> 市場調研 >> 

"綠色牛皮癬"凸顯人禍蔓延 拿什么給藍藻埋單?

時間:2007-08-07 來源: 作者:

    716,長春新立城水庫藍藻暴發。至此,藍藻又向中國北方邁進了一大步。
  回頭看去,529,無錫太湖藍藻全面暴發;611,安徽巢湖藍藻暴發;624,云南滇池藍藻暴發;711,20年未曾出現大規模藍藻污染的武漢東湖也陷入了同樣的困局;隨后,蘇州、長春、南京等地相繼傳出藍藻暴發或者可能暴發的消息。
  “究竟是天災還是人禍?”有關藍藻的爭執愈演愈烈。爭論中,至少有一點得到專家的一致同意:既然水體富營養化這個內因已經存在,那么有相應的氣候條件時藍藻遲早會大面積暴發,不管是在哪一年! 藍藻暴發追問污染源 
  “上世紀90年代起,很多湖泊開始呈現嚴峻的局面。”在北京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看來,趨勢不容樂觀。今年暴發藍藻的各地都有天氣誘因,如高溫來得較早、降水偏少等,但根本原因還是湖泊的富營養化達到了一定程度。數據顯示,太湖74%的水域為輕度富營養水平,其余92.6%的水域為中度富營養水平。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與健康相關產品安全研究所研究員陳昌杰進一步指出:“藍藻需要的營養物質比較多。一般水里的氮都比較多,其他營養也都夠用,就是磷比較缺。一旦水體中出現大量的磷,藍藻就自然暴發了。所以磷是一種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因素。”在太湖湖心5月至10月的總磷含量統計圖上,自19982006年,一條紅色的直線持續向上延伸。
  “工業污染品和農業施肥導致的水源污染及生活垃圾排放是起因!比珖Y源綜合規劃專家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專家姜文來研究員認為,從目前情況來看,無錫農業面源污染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城市生活污染。
  太湖周圍有大量的農田。農業生產所使用的肥料和農藥,要么通過土壤滲入地下水,再進入太湖,要么被直接排入河道流進太湖。肥料和農藥富含氮磷,是太湖水體富營養化的重要原因。
  此外,生活污染也加快了富營養化的毒素生長。當地居民排出的有機廢物如糞便等,隨著衛生設備沖進下水道再經過一定處理之后被排進河流湖泊,也含有大量的氮磷成分。中科院水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李仁輝認為,這幾年藍藻在太湖、巢湖、滇池等湖泊的暴發,與近年環湖地區人口增長的情況有密切聯系。
  盡管污染源頭眾多,但環保人士指出,解決的難度和緊迫性是有區別的。馬軍解釋說,污染通常分成點源和面源兩種。點源就是工業企業和城市污水處理廠的排放,面源指的是農業用水和城市下水道排水。
  面源污染控制起來難度大,見效緩慢。目前國內是各戶農民自己經營生產,要控制污染就相當于面對幾億農民開展工作。“點源的污染首先應加以控制,工業企業和污水處理廠必須嚴格做到達標排放和總量控制!瘪R軍指出,現在各個國家都致力于對排放標準的控制,這是當前最有效、最經濟的辦法。
  在馬軍看來,如果超標排放等違法行為都不能得到制止,那道德層面上的說教就更虛弱了。
  生物污染鏈隨之而來 
  即使控制了暴發的局面,藍藻還會產生一系列天然毒素,釋放到水里。水體污染在此進入惡性循環:首先水體被污染,然后藍藻大量生長,它釋放出的毒素和散發出的氣味再產生污染。
  中國醫促會健康飲用水專業委員會副研究員趙飛虹指出,藍藻產生的微囊藻毒素(microcy stinsMC )在藍藻暴發過后稍晚釋放!霸诘、磷濃度達到的條件下,藍藻體內合成并釋放毒素有一個漸進的過程,而并非與藻密度同步增長!彼{藻暴發性生長的后期,細胞外藻毒素占到毒素濃度的65.6%以上。
  這樣就給治理藍藻帶來了相當的困難:一旦大規模暴發,目前的“機械撈藻”或“物理吸納法”都沒法“治標”,因為藍藻還在水底生存,會繼續暴發;即使像國外那樣,用電磁波、超聲波的方式把藍藻打沉殺死,也可能造成二次污染,死亡的藍藻會讓毒素釋放出來。
  無錫太湖兩個水廠在20017月至11月進行過測量,MC總陽性率為29.35,太湖水陽性率為100%。
  MC的毒性最主要體現在各項肝指標異常上。19962月,131名患者在巴西Caruaru透析中心接受了常規透析治療。8個月后,在出現急性肝衰竭的100名患者中,76人死亡,其中52人被歸因于透析水中的MC。國內一些地區肝癌發病率偏高就與飲用水中的微囊藻毒素有關,受水源污染等因素的影響,江蘇省癌癥病人總數占全國的12%。
  此外,這種毒素還具有遺傳毒性、胚胎毒性,可導致胎兒發育異常。作為促癌劑,它的潛伏期長,從嬰兒期開始,有的可達20年。
  令人防不勝防的是,MC在各種動物體內可以蓄積,鯽魚等水產品極易遭污染。蚌的肝胰腺中的毒素含量最高,60公斤的人如果每天食用6兩被污染的蚌肉,“吃一頓就夠一輩子受的了!”趙飛虹說。
  微囊藻毒素中MCLR最為常見。這種毒素在水中很穩定,可對抗極端的pH值和高達300的高溫。這引起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新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里將其歸為一項新增的毒理指標。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新標準是71起才正式實施的,是21年來首次對1985年發布的標準進行修訂的結果,規定指標由舊國標的35項大幅度增至106項。
  但建設部供水水質監測中心主任邵益生表示,新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出臺并不能完全解決飲用水安全問題,即使按照1985年的舊標準,我國還有13的飲用水不達標。

上一頁 頁碼:[1 2 >>] 下一頁 共2頁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更多關于 "綠色牛皮癬"凸顯人禍蔓延 拿什么給藍藻埋單? 的資料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