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紀戎 女,1944年9月出生,漢族,安徽肥西人。大學學歷,工程師。2005年12月加入中國農工民主黨。原國家環?偩指本珠L。
現任農工黨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全國婦聯副主席,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副理事長,中國海峽兩岸關系協會常務理事。
對話人全國政協常委、國家環?偩衷本珠L汪紀戎
采訪人 本報記者 劉曉星
點擊一
焦點關注
2006年節能減排兩個約束性指標未能完成的深層次原因
關鍵思路
近十幾年來粗放的經濟增長模式決定了節能減排的艱巨性
記者:2006年我國節能減排的兩個約束性指標都沒有完成,請分析原因。
汪紀戎:關于2006年節能減排兩個約束性指標沒有完成和為什么沒有完成的問題是今年“兩會”期間會上會下、會內會外的熱門話題。
針對2006年節能減排目標沒有實現這個問題,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分析了5個方面的原因,其中產業結構調整進展緩慢和重工業特別是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增長偏快成為主要原因。值得強調的是,我們必須把去年污染物減排任務未能完成的原因放在國民經濟發展全局中來剖析,把污染物的增幅放在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來談。2006年我國GDP增幅突破指導性指標7.5%,達到10.7%,其中第二產業增幅為12.5%,而高耗能、重污染行業中的鋼鐵、乙烯、化纖、有色金屬、水泥、純堿、發電、煤炭等8類產品產量增幅分別為25.3%、24.5%、21.7%、17.2%、15.5%、13.4%、12.4%和8%,除煤炭外均高于GDP的增幅。
經濟增長的一路飆紅是以社會能源消費總量增幅9.3%和主要污染物COD、SO2排放總量分別增長1.2%和1.8%為代價的。但2006年主要污染SO2和COD的增幅水平已經是2002年以來的最好成績了,這說明2006年所付出的努力已初見成效。
如果分析一下改革開放以來的幾組數據,近年來發展存在的問題就更清楚了。根據《中國可持續發展報告2007》分析,我國萬元GDP能耗水平從1978年的17.9噸標煤下降到2004年的5.7噸標煤,年均下降4.5%,成效是明顯的。而1998年以后,GDP能耗水平降幅減緩,年均為0.3%,而2002年以后則是連續3年反彈;另一個指標——資源環境綜合績效指數從1980年到2000年年均下降4.9%,2000年以來年均降幅減緩為2.7%,2003年后則反彈,2004和2005兩年則分別較上年增加0.8%和0.3%。
點擊二
焦點關注
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為何未能抑制經濟的過快增長關鍵思路
節能減排是對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的挑戰
記者:國家近幾年出臺了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但這些政策措施并沒有抑制經濟增長速度,也未能實現年度節能減排的約束性指標,您認為主要癥結在哪里?
汪紀戎:近些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和文明發展道路,努力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并陸續制定出臺了11個行業結構調整的政策措施,調整外貿結構,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產品出口,開展循環經濟試點。這些引導、限制、激勵政策措施都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這些措施既沒能控制住發展速度、也未能實現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的約束性指標。其實,原因是多方面的。長期以來,我國環境無價、資源低價政策造成資源利用效率低,企業沒有節能減排的內在動力,以至1983年以來我國能源加工轉換效率一直徘徊在70%左右。不完善的考核機制和普遍存在的趕超思維也導致地方官員唯GDP論英雄,組織經濟社會活動時也沒有節能減排的原動力。加之目前實行的企業評價體系更是與節能減排要求相悖,由此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則表現為典型的市場失靈、政策失靈和制度失靈。
我國始終未擺脫資源能源密集型經濟增長方式,經濟增長的粗放程度未得到根本性轉變甚至出現走老路跡象的現實,說明基層政府的行政執行力不強,地方和中央、局部和全局、短期政績和長遠利益存在博弈。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