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見的問題是中國歷史性積累下來的供水管網老化和破損——這直接造成了公司維護管理成本居高不下。中國許多城市的自來水管網普遍使用了二三十年,而通常情況下,自來水管網的折舊期限為15-25年,這使得自來水管網滴漏現象十分普遍。根據對全國408個城市的統計,全國城市自來水管網的漏損率平均達21.5%,在北方一些城市甚至高達40%——也就是說,全國每年有近100億立方米的自來水白白流失。另外,供水管網破損導致自來水污染,“這也是為什么在中國實現自來水直飲會那么難的原因之一。”穆橋石告訴《環球企業家》。
還有其它匪夷所思的情況,2006年年初,浦東羅山路川北公路直徑1000毫米的輸水管末端支撐被人盜竊拆除,造成末端接口被水沖開大量漏水。“好在我們一直強調預警的重要性,當危機出現時,我們早有解決方案。”米蓋斯說。
中國城市在迅速發展中建立了全新的神經網絡,并大大強化了動脈,現在它需要疏通陳滯的靜脈。
在威立雅看來,中國自來水輸送管網漏失、經營管理成本偏高,但如果能利用先進技術和管理防范于未然,跨國水務公司就能通過壓縮成本得到不小的回報。威立雅制造了一個詳細的水力模型,模擬浦東復雜的地下管網環境,把這個水力模型放在各類預設的緊急情況中反復演練,為各類突發事件準備應急預案。例如大口徑管道的爆管搶修、咸潮入侵、水廠泵站的部分設備停止運轉,甚至還包括了某些路段的設備被偷盜。
上述管網突然狀況,在威立雅管網所引進了管網地理信息系統(GIS)后基本得到了控制。像城市地圖、管網圖形、屬性信息、水表、閥門位置、用戶資料這樣的數據都可以通過這個系統快速查詢、掌握。這個系統還可以用來進行斷水分析、客戶管理。浦東威立雅自來水有限公司控制中心的調度室則成為了水廠的大腦,負責供水系統內各水廠泵站的供水水量、水壓的調度。平時該中心的任務是保證供水系統經濟合理地生產運行,當遇到突發事件時,中心將采取緊急方案來確保服務供應不受或少受影響。
這個世界最大的水務公司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其全球經驗和技術優勢,各個國家遇到的特殊問題,各地的經驗能被其中國公司迅速被分享。
短短數年間,以威立雅為代表的國外水務公司紛紛進入中國。
此外,法國蘇伊士集團自中國水務市場開放以來已在中國城市獲得了包括自來水處理、輸配等四項全面水務服務合同,英國水務巨頭泰晤士集團一直活躍于珠江治理、蘇州社區供水工程等多個項目合作中。不甘落后的還有德國柏林水務,該公司獲得了天津、合肥、南昌等地多項污水處理廠的特許經營權。
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在去年9月表示,中國在“十一五”期間整個水務市場投資總額將在1萬億元以上,其中包括供水、污水處理、水污染防治等多個領域。政府需要利用這塊潛在空間巨大的市場引進眾多外來者的資金和技術。而隨著2004年國家發改委與水利部發布《水利工程供水價格管理辦法》,直接的后果是水價的上漲,跨國水務公司項目變得更加有利可圖。
“從最初做水廠,到現在與水務公司整體的產權合作,威立雅都是中國政策的受益者。”威利雅水務公司中國區副總裁黃曉軍說。同樣的受益者還包括胡莎這樣能喝到干凈水的普通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