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素有“江城”和“百湖之市”的美譽,便利的水運條件曾經使武漢一度成為“東方的芝加哥”。由于全國交通體系特別是陸路交通的大發展,武漢水運優勢對城市發展的影響作用逐步減弱。國民經濟和城市建設持續多年的快速發展,促使水資源和水環境條件成為影響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在新的歷史環境下作好“水文章”、通過發揮武漢的水資源優勢促進武漢的崛起,一直是武漢規劃工作者不斷探索的課題,利用科技部在漢陽地區實施的“水污染治理技術和工程示范”重大專項的機遇,《武漢市漢陽地區城市水環境生態綜合規劃》的編制被列為該專項研究的軟課題,通過規劃的編制研究對城市水環境生態系統構建一系列規劃問題開展了有益的探索。
1.全新的編制模式
水環境生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需要協調水與岸、水與城、水物理空間與水生態系統之間的關系,為充分吸納其他學科的優勢,我們聯合環境科學和水生態科學的相關研究單位共同進行規劃的研究和編制,通過多學科的交叉互動建立對應性的數理模型,賦予城市規劃更理性的評價體系。以改善和保護城市水環境生態系統為基本目標,通過突出城市水景觀功能彰顯地區水文化和現代生活城市魅力,并以水環境生態建設與城市發展的多因數協調形成水環境與城市建設的友好互動,體現城市可持續發展要求。
2.動態的編制過程
水環境生態規劃是一個全新的規劃類別,規劃以水環境生態理念推行、水環境生態概念認知、城市發展階段判讀和基于效益最優的多因數協調作為規劃編制研究的動態過程。通過美好前景的描繪、廣泛的宣傳和公眾意見的吸納與決策、管理層的頻繁對話逐步實現水環境生態理念的統一認識;從人對水和水對人的相互需求分析,確立了包括形態要素、水質要素和濱水空間要素構成的“水-岸-城”一體的水環境生態概念;環境服務的長期性決定了其對經濟發展的依賴,城市發展的階段性決定了環境建設的階段難以跨越,同時環境建設還必須面對越來越高的機會成本,規劃把目標通過指標體系進行數值化,并在指標體系與社會經濟、工程技術之間建立了對應的邏輯關系。
3.理性的邏輯分析
在規劃編研過程中我們特別注重模式的探索,以期能夠指導其他地區的水環境生態建設。
一是水網布局模式的研究,分析了不同用地性質和城市功能區與水網的關系,以形成動態水網、實現“引江入湖”為基本目標,從提高水安全、減少漬澇災害、協調與城市功能關系、促進生態城市和宜居城市建設為基本要求,形成以江、湖、渠共同構成的具有“夢里水鄉”特色的城市水網,體現“門前小帆過,小溪綠中行”的獨特意境。并在新建區控制二級水網,把各開發地塊綠化的1/3(總用地面積的8%%~12%%)控制為水面,運用生態技術使其成為處理地塊內面源污染的生態場所,并實現地塊內水體與城市一級水網之間的有機聯系。
二是通過污染物負荷預測和水環境容量研究,建立了針對不同水體及其匯流區特征的水污染控制體系,綜合運用點源、面源、內源治理技術和水生態修復技術,統籌協調各種技術工程的組合方式。
三是通過對影響濱水區建設及管理的多因素的作用分析,建立了由藍線、綠線、灰線和環湖路構成的“三線一路四區”的濱水區空間控制模式。這種控制模式運用了工程控制和管理控制等多種手段,有效保證了濱水空間的完整性、共享性和可達性要求,并由此完成了規劃區域湖泊的三線界定和分區建設控制導則!段錆h市漢陽地區城市水環境生態綜合規劃》目前已進入實施階段,規劃提出的水環境生態理念被廣泛接受,區域水環境生態建設正逐步順利推進,并被應用于全市的水環境建設規劃。動態水網示范工程已基本完成,并試調水成功;四新渠和連通港建設進入施工設計階段;南太子湖污水處理廠一期已建成并試運行,沌口污水處理廠已開工建設,桃花島、萬家巷等多個面源治理工程已進入施工收尾階段,月湖、琴斷口小河、蓮花湖濱水區建設順利推進。隨著工程建設的推進,部分水體水環境狀況正在得到改善,有力促進了漢陽地區的城市發展。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