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富有的企業老板們自身的生活并沒有受到水的困擾。他們一般把工廠建在陳埭,而自己則遷移到晉江、泉州甚至廈門等地。一位做鞋材生意的老板說:“晉江,尤其是陳埭現在亂七八糟的,環保問題根本沒人管,一點辦法都沒有了,不搬出來,得了癌癥不值得。”據陳埭一位鞋廠老板透露,當地老板基本上都在外地買了房,而買房的原因主要都是因為逃避污染。在當地的黨報《泉州晚報》上,經?袕B門的房地產廣告,當地人都知道廣告的目標對象就是晉江,尤其是陳埭的老板們,而廈門和泉州的房價在四五年間翻了一番多。
為污染付出代價的首先是那20萬外來打工者。他們微薄的薪金買不起井水,只能使用自來水。一位企業老板說,據他了解,在陳埭打工的七八成農民工回家后發現得了胃病。再就是那些沒有辦廠的、純粹靠農業收入的農民,他們一是沒錢賺,二是污染毀了家園,三是人口壓力下就業沒有出路。當地人尖銳地指出:“污染環境的是老板,賺錢的也是老板,但承擔后果的卻是農民。”
如果一個集團能從破壞性的開發中獲得利益而逃避后果,如果他們獲得的利益足以影響傳媒與公共決策,如果他們最后能如意逃離這個被他們破壞的環境,那我們大家就只能被這些“理性經濟人”推入非理性的死亡。
結語:回看大禹
歷史上最早的夏商王朝為什么在中原地區產生?考古學者劉莉、陳星燦思考著這個問題。
公元前3000年,黃河自渤海入海。公元前2600年前后,黃河自北向南擺動,改道從黃海入海。公元前2000年前后,黃河又從南向北擺動,改由渤海入海。黃河這兩次改道的數百年間,正是中原歷史上酋邦林立的不安定時代,黃河的改道和大小河流的泛濫,很可能肇因于氣候的變動和人類對環境的過度開發。這一事件和大禹治水的傳說若合符節。
考古上,這個時代屬于龍山文化。陜西以下黃河中下游地區發現了14個龍山文化聚落群,其中陜西地區4個、晉南1個、河南5個、山東地區4個。
劉莉比較這些聚落群的特征,注意到,晉南和山東地區是個人取向的社會,而以豫中為代表的中原地區是集體取向的社會。前者強調貴族的地位,以建設豪宅和體現身份地位的墓葬為能事;后者則優先考慮集團利益,比如筑城以防洪和阻止敵人入侵,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加強內部團結,一致對外,淡化集團內部的等級差別。前者重視祭祀祖先,以增進貴族集團的權威地位,鞏固社會統治;后者重視祭祀自然神,其訴求在于集團利益。劉莉認為,正是這種差別造成了中原地區的優勢,為中原打開了“通向早期國家之路”。
劉莉的見解當然是一家之言,而她的研究和大禹的傳說告訴我們,對中華民族而言,水不僅是一般的資源,它決定了我們社會形態的起點和它的歷史軌跡。在我們這個人口稠密、資源緊缺的社會中,整體視野、全局利益、淡化等級、社會認同,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從這個角度觀察,我們就能看穿用奢華包裝起來的淺薄、用理性包裝起來的卑劣;就能明白治水的基礎不是技術,而是社會價值標準與發展道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