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行業分析 >> 市場調研 >> 

直面水危機

時間:2007-07-04 來源: 作者:

教育程度的制約使農民只能以自己的方式尋找出路。在人口壓力下,人們的直接反應是擴大墾殖范圍,為水資源的惡化平添了一股原動力。于是濫墾濫伐、破壞生態環境的事件無以計數,見諸媒體者連篇累牘。

鄉鎮企業是農民為自己選擇的另一個突破口。早期的政策傾斜使珠三角、長三角等地的鄉鎮企業蓬勃發展。然而,從資源配置和環境安全的角度看,自發形成的鄉鎮企業,其競爭優勢不僅建立在廉價勞動力的基礎上,也建立在對資源的濫用和對環境的破壞基礎上。于是我們看到,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長三角、珠三角、淮河、太湖、巢湖、昆明湖……接連被嚴重污染。導致國務院被迫下令關閉十五小企業。然而前邊關,后邊開,公開關,私下開,已是公開的秘密,并屢屢見諸報端。 于是,我們看到的現實是:農村的水危機還在加劇,而水危機中蘊含著社會危機。

20007月山東省安丘縣一千村民同警察對陣兩天,抗議一項工程阻斷當地從水庫引水。過去,當地農民從水庫引水灌溉玉米和蔬菜。水利部門認為農民的臨時引水工程影響水庫安全,決定停止他們引水。村民拿起農具同警察械斗,100多人受傷,20人被拘留。
……
城市困境:用水模式導致水危機

據《中國統計年鑒2004》,2003GDP最高的5個城市順次為上海、北京、廣州、深圳、天津。這5個城市只占全國人口的3.3%,卻占全國GDP16%;全部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占全國人口的17.6%,全國GDP43.3%?梢姵鞘性谖覈洕信e足輕重的地位。

城市化是我國社會演變的大趨勢,統計數據表明,自1995年后,農村人口開始減少,而城市人口加速增加。

然而,全國現有的600多個城市中,有420多個供水不足,占城市總數的2/3,比較嚴重的缺水城市有110個。大多數城市的地下存在嚴重的水漏斗問題,全國城市缺水總量70億立方米,每年因城市缺水影響產值達2000億元至3000億元。

北京是世界上嚴重缺水的大城市之一,已連續5年干旱,人均可利用淡水資源僅為300立方米,是全國人均的1/8、世界人均的1/30,不僅達不到人均3000立方米的一般缺水標準,甚至大大低于人均1000立方米的重度缺水標準,水資源形勢嚴峻。2003102,北京被迫首次從山西冊田水庫向官廳水庫調水5000萬立方米,相當于25個昆明湖的水量。今后則指望南水北調中線工程。

天津缺水導致了引灤入津、引黃入津等工程。2003年天津市年用水量為20.53億立方米,而本地水資源僅提供了8.06億立方米,水資源中有60%以上依靠從外地調進。

上海水源充沛,計劃建成水景優美的東方水都。然而據環境部門對上海主要河道的斷面監測,上海符合飲用水水源國家標準的地表水只剩下1%,水質劣于Ⅴ類的卻占到68.6%。上海成了典型的水質型缺水城市。由于水質型缺水,上海人均可利用飲用水源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目前,上海將自己的希望寄托在長興島西端的青草、沙水源地、三甲港至大治河口附近的沒冒沙水源地、崇明島南側的扁擔沙水域及江蘇太倉水源地上。 廣州、深圳則受困于十五小企業對水源地的污染。

垃圾圍城是城市面對的另一個挑戰,垃圾造成了地下水的廣泛污染。全國淺層地下水大約有50%的地區遭到一定程度的污染,約有一半城市市區的地下水污染比較嚴重,地下水水質呈下降趨勢。這對主要依賴地下水的北京、河北、陜西、河南、山東、遼寧影響尤其嚴重。
資源危機已經導致北京市政協委員張惟英提出《關于建立人口準入制度,控制人口規模,保持人口與城市資源平衡》的建議,卻立即遭到廣泛批評。

如果城市不迅速改變自己的用水模式,城市自身的生存與水資源的矛盾有急劇惡化的可能。

產業結構困境:就業大頭是耗水或污染大頭

現在中國的水資源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10,而單位GDP的耗水量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這當然與我們的技術與用水制度有關。但更為重要的是我們的產業結構。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4》,2002年全國就業結構為:就業大頭恰好是耗水大頭、污染大頭。

學者們歡呼我們已進入重化工階段,然而重化工業也是重污染行業。被投資者看好的化工、煉鋼、電石、焦炭、煉鋁、建材、造紙、紡織、制鞋、醫藥等行業無不是污染大戶、耗水大戶。而我們在國際上多少有點競爭力的也恰恰是這些行業。投資者的利潤需要這些行業,我們大多數非農勞動力只能在這類行業里找到就業機會。然而,這些行業在消耗并污染我們奇缺的水資源。為保護環境,國家為每個行業制定了環保標準,然而人們看到太多這樣的報道:企業要么逃避環保設施投入,要么環保設施僅用于應付檢查。

2005321國家環?偩滞▓笳f,南水北調東線流域、海河流域的十五計劃水污染防治項目各有近三成的項目沒有開工,尚有725億元治污資金沒有明確來源和保障。而這些項目本應該在年底之前就發揮作用。淮河、遼河、太湖、巢湖、滇池、三峽庫區及其上游等國家重點流域也都各有一部分項目沒有啟動。

許多企業表示,如果嚴格按環保標準生產,企業就沒錢可掙了。這表明,我們許多行業的競爭力是建立在對環境的債務之上,而這本質上是預支子孫們甚至我們這一代人自己的生存空間。

直接餓死還是間接毒死,在面對這樣的選擇題時,我們難免會猶豫。在污染嚴重的淮河流域,一個地方官員發出了這樣的感嘆。

以我們稀有的人均資源、脆弱的生態環境,卻走上了資源消耗與環境污染的發展道路。難道真如主流經濟學家們暗示的,我們別無選擇嗎?在這條道路上,獲益的是誰?被犧牲的又是誰?

上一頁 頁碼:[<< 1 2 3 4 5 6 >>] 下一頁 共6頁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更多關于 直面水危機 的資料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