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
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的研究表明,除了氣候與環境誘因影響,此次藍藻暴發的最根本原因是排入太湖的污染物遠遠大于太湖的環境容量。目前,太湖的外部污染源主要有工業污染、農業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三大類。工業污染主要集中在紡織印染業、化工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等領域。其中紡織印染業的COD(化學需氧量)排放量最大,占重點工業企業COD排放量的61%,總磷排放量占重點工業企業總磷排放量的41%。
據了解,目前江蘇省印染產能位居全國第二,印染加工業出口份額占全國印染加工業出口總量的1/3。而太湖流域則是江蘇省印染產業較為集中的區域。在全省960多家重點印染企業中,有570多家坐落在太湖流域,占全省印染企業的60%;印染廢水排放量和COD排放量分別占全省印染行業的75.3%和72.3%。
專家指出,雖然近年來在太湖總氮和總磷的來源中,工業污染比例顯著下降,但太湖流域經濟規模太大,工礦企業多,污染物排放總量太大,即使工廠全部達標排放,水質依然會逐漸惡化。
太湖的富營養化已呈積重難返之勢,“控源”成為生態修護的首要前提。這也是很多學者的一致意見。而水污染危機的一觸即發,顯然向周邊印染企業提出了更高的環保要求。
事實上,除了地區性的臨時限管措施,江蘇省政府早在2006年底就確立了印染企業水污染排放標準的新目標,即“到2007年底前,全省印染企業要全部達到江蘇省新發布的紡織染整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這一地方性排放標準與國家現行的排放標準相比,取消了一、二級排放標準的等級,把印染廢水排放標準的COD,限定在100毫克/升以內(相當于國標一級排放標準)。
為此,太湖流域廣大印染企業普遍推行了清潔生產審計,對高耗低效的生產工藝進行了全面改造,通過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和全過程控制,使印染企業每年減少COD產生量1.2萬噸。經過一年多治污攻堅,到目前為止,太湖流域印染企業已基本完成了治污升級任務。與國家有關排放標準相比,COD排放總量削減了30%以上。
盡管太湖區域印染行業整體正向著良性發展的軌道前進,但由于近幾年印染效益回升,使得社會資金不斷涌入這一行業,小印染企業層出不窮。這些新上馬的小印染廠在污水處理上往往存在設備技術老化、處理能力下降等問題。隨著產業轉移加快,這些技術含量低、污染嚴重的印染企業轉移到了監管相對薄弱的農村,大量工業污染沿著河網進入太湖,使太湖工業污染控制變得困難重重。不久前,江蘇省環保廳的一份調查顯示,太湖流域小化工、小印染等結構性污染問題尚未根本解決,部分地區工業污染時有反彈。
而今年4月份江蘇省在全國率先推出的環保市場化機制,將排污權賦予了商品的買賣權和使用價值。這份《江蘇省二氧化硫排污權有償使用收費管理暫行辦法》中提出,要通過實行二氧化硫排污權有償使用,促進二氧化硫污染減排,形成“多削減多受益,少削減多付費”、“污染者付費,治理者受益”的有效機制。企業節約下來的污染排放指標,成為一種可用來交易的“有價資源”,那些因無力或忽視使用減少排污手段而導致手中沒有排放指標的企業,將不得不按照商業價格,向市場或其他企業購買指標。
前不久,江蘇省太倉印染廠成為率先“試水”該辦法的印染企業。該廠搬遷到港口開發區后,生產規模擴大,每天的印染廢水排放量由170噸增加到了470噸,超過了企業排污總量的控制。最后,企業與有余量污染排放指標的污水處理廠簽下了為期3年的買賣協議,港口污水處理廠一年賣給該廠印染廢水排放量9萬噸,每噸價格為2.5元。
據悉,目前,江蘇省太湖流域的“三市一區”——張家港、太倉、昆山市和無錫惠山區等地,均一改過去無償分配和使用的慣例,積極進行水污染物排放指標的有償分配試點,在實現污染減排的前提下,逐步建立起了排污權交易的“買賣”市場。日前,國家環?偩正式成立污染總量控制部門,意味著以國家為主導的排污權交易將全面展開。
無論是排污標準的提高,還是排污權交易合法化,無不說明政府在加強整頓工業企業、提高環境責任意識方面所做的嘗試和努力。太湖藍藻之災提醒我們,環境威脅始終存在。印染行業只有走規模經營的道路,提高產業集中度,大力發展強勢企業,淘汰、兼并落后企業,加大環保投入,實現清潔生產,減少排污,才能擺脫水污染問題的“罪人之名”,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