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廢水總量1997年為416億t,其中工業廢水為227億t,生活廢水為189億t。工業廢水的處理率為78.9%,達標率為54.4%。生活廢水的處理率只有20%。
全國約有1/3的工業廢水和4/5的生活廢水未經過處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使水環境遭到嚴重污染。據環保部門監測,全國城鎮每天至少有1億t污水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水體。我國僅沿海城市和工廠直接排入的污水每年達86億t,主要有害物質146萬t,海洋成了巨大的垃圾。
1.5 出路——持續發展戰略
聯合國環境計劃署負責人勞斯·特普費爾在一份重要的報告中指出:“人口和經濟增長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仍然要超過管理和技術的進步所取得的成果。我們正沿著一條不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前進。”
由上所述,環境問題是我們發展的關鍵因素。單從現在的經濟效益看,我國每年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5%,如果算上職工生病的開支和為環境污染導致的疾病提供醫療保障的開支,以及環境惡化導致森林和耕地減少造成的損失,世界銀行估計,污染將消耗高達我國8%的國民生產總值。這就是說,環境污染導致的惡果將使我國每年取得的經濟增長化為烏有,全國人民辛苦一年的勞動果實因此而付諸東流。結論只有一個,走持續發展的道路。走持續發展道路將會有兩個產業崛起:一個是綠色產業,一個是環保產業。
有益于環境的高新科技產業在21世紀將成為迅速崛起的綠色產業,綠色產業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
環保產業市場是一個前景廣闊、商機無限的新興市場。環保產業顧名思義,就是從事環保生產、銷售、服務、研究、設計的單位都應該屬于環保產業。環保產業包括:
材料——如金屬、塑料、功能高分子等。
設備——如污水處理設備、空氣凈化設備、垃圾處理設備、噪聲消除設備,污染監測與科研實驗室設備等。
工藝——如電鍍廢水處理工藝、印染廢水處理工藝、城市污水處理工藝等。
藥劑——如絮凝劑、凝聚劑、殺菌劑、脫色劑等。水處理劑應是這個領域的重點。
2 水處理劑與可持續發展
2.1 水處理劑和節水
節水首先要抓住比較集中使用的工業用水。在工業用水中,冷卻水占的比例最大,約占60%—70%,因此節約冷卻水就成為工業節水最緊迫的任務。
冷卻水循環使用后,大大節約了用水量。但由于冷卻水不斷蒸發,水中鹽類被濃縮,加上冷卻水與大氣接觸,溶解氧與細菌含量大大增加,導致循環冷卻水出現嚴重的結垢、腐蝕和菌藻滋生三大弊病,使熱交換率大為降低,檢修頻繁,威脅生產正常進行。為此,必須在冷卻水中加入阻垢劑、緩蝕劑、殺菌滅藻劑及與其配套的清洗劑、預膜劑、分散劑、消泡劑、絮凝劑等。這種加入化學藥劑以防止循環水結垢、腐蝕、菌藻滋生的一套技術叫做化學水處理技術,它包括預處理、清洗、酸洗、預膜、正常投加、殺菌等工序。污水處理中的一級處理使用凝聚劑和絮凝劑也是回收利用污水的重要手段;瘜W水處理技術是當前國內外公認的工業節水最普遍的有效手段。
2.2 水處理劑的主要內容和發展歷史
水處理化學品又名水處理劑。它包括工業、城建、環保方面的用于處理水的化學品,涉及冷卻水、鍋爐水、空調水、飲用水、污水及包括采油用水的工藝水。
化學處理就是用化學藥劑來消除及防止結垢、腐蝕和菌藻滋生及進行水質凈化的處理技術。它使用凝聚劑去除原水中的機械雜質,用阻垢劑防止結2垢,用緩蝕劑抑制腐蝕,用殺菌劑阻止有害微生物的滋生,用清洗劑去除銹渣、老垢、油污等。循環冷卻水處理技術在國外是30年代初開始發展的。我國現有水處理劑生產廠200家,品種100多個,年總產量約20萬t,年產值約10億元。
絮凝劑、凝聚劑占了水處理劑總量的3/4,其中作為絮凝劑的聚丙烯酰胺(PAM)又占了絮凝劑、凝聚劑的1/2,其余1/2為無機聚合物。
2.3 水處理劑與基本建設投資
我國建設急需各種投資,資金缺乏是長期面臨的突出矛盾。為此,節省建設資金對“四化”建設有極大意義。
工業用水迅速增長,年平均增長率為5.4%,城市居民用水也有相應的增長。為了滿足生產和生活用水的增長需要,只能采取開源節流的方針。據城建部門計算,建設一個水廠,平均每天、每立方米供水能力的工程造價約需300~400元,而供水量的85%要排入下水道成為污水。建設污水處理廠形成每天、每立方米污水處理能力的工程投資一般需要300~500元,處理費為0.1~0.15元/m3。若把供水和排水工程合計投資按供水1萬t/a工程計算為2.1億元。據城建部門預測,40個大中城市如年節水量達
節水的渠道,從工業生產方面有三個途徑:建設冷卻塔,,提高循環水濃縮倍數;改革工藝;污水處理回用。這三個途徑的投資費用以建設冷卻塔提高循環水濃縮倍數為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