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行業分析 >> 市場調研 >> 

三峽庫區水環境保護研究概況

時間:2007-06-01 來源: 作者:

2003年,由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委托清華大學、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及重慶市環境科學院等6單位進行的《三峽水庫水污染控制研究》的總報告中,對三峽水庫建成后的水質狀況進行了如下描述:

庫區斷面平均有機污染物濃度隨著水庫水位抬高而呈下降趨勢。

總體上,水體水質基本達到地面水Ⅱ類標準,僅在水庫建成后枯水期時略有超標。

三峽水庫天然河道和水庫蓄水后,由于庫區上游背景入庫斷面的總磷和總氮濃度偏高,致使庫區江段總磷和總氮偏高,庫區,特別在回水區,有可能發生富營養化問題。

-環境容量研究
1989
年到1992年,重慶市環境科學研究所、重慶建筑工程學院與英國Binnie&Partners公司聯合開展了長江、嘉陵江重慶主城區段水污染控制規劃研究。
對兩江在天然河流狀態下的環境容量進行了詳細計算。
豐水期長江(30km)河段BOD5環境容量為8137t/d,嘉陵江(23km)河道BOD5環境容量為1859t/d。
枯水期長江(30km)河段BOD5環境容量為840t/d,嘉陵江(23km)河道BOD5環境容量為136t/d。
所得環境容量為給定水質目標下的稀釋環境容量,沒有考慮有機物的降解,且此結果是在1992年的水質背景濃度條件下進行計算的,與目前的水質狀況有一定的差別。
2001
年,重慶市環境科學研究院在編制《長江重慶三峽庫區水污染防治及生態保護規劃》時,對庫區長江、嘉陵江、烏江的岸邊環境容量進行過一個簡單的計算。
 
成庫前環境容量計算結果
成庫后環境容量計算結果

重慶市組織的《重慶市三峽庫區水污染防治及生態保護規劃》研究結果:
三峽水庫建成前后的岸邊自凈環境容量為:
  2005
年以前,長江干流重慶段COD自凈環境容量為17.17t/a,TP自凈環境容量為1022.3t/a
  2010
年以前,長江干流重慶段COD自凈環境容量為13.90t/a,TP自凈環境容量為776.9t/a。

2003年,清華大學、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及重慶市環境科學院等6單位進行的《三峽水庫水污染控制研究》總報告中,對三峽水環境容量進行了兩方面的計算:
總體環境容量,采用一維水質數學模型進行三峽庫區江津至三斗坪全程660多公里的總體環境容量計算。
局部環境容量,采用二維水質數學模型進行三峽庫區城市岸邊水域局部水環境容量的計算。
 
計算結果表明:
   
對于總體環境容量,和建庫前相比,長壽段以下的環境容量是增加的,其水環境容量值為COD 16.08t/aNH3-N0.9t/a;
   
對于重慶、涪陵、萬州三個重點城區岸邊環境容量,在限定的排污混合區范圍內,污染負荷的最大允許排放量需要削減。

-水污染控制規劃
1999
1月國務院以國函[1999]9號文正式批復了由國家計委主持編制的《長江上游水污染整治規劃》。
規劃范圍從重慶市巫山縣到四川省宜賓市的長江干流以及嘉陵江、沱江、烏江等主要支流的下游地區 ;
規劃總面積12.47km2,總人口5149.4萬;
規劃的基準年為1995 ;
規劃到2010年,長江干流城市江段和主要支流水質滿足國家地面水環境質量Ⅲ類水域標準;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COD允許排放量,重慶市應控制在38t/a以內,相應要求COD削減量為62.4t/a。 
2001
11月國務院以國函[2001]147號文批復了由國家環保總局主持編制的《三峽庫區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規劃(2001-2010)》。
規劃范圍分為三個區:三峽庫區和重慶主城區、三峽庫區影響區、三峽庫區上游地區;
規劃總面積79km2,總人口1.54億;
2000年為規劃基準年;
該規劃對三峽庫區及長江上游地區的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進行了總體規劃,規劃分兩期:到2005年,三峽庫區及其上游主要控制斷面水質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Ⅲ類標準;到2010年,三峽庫區及其上游主要控制斷面水質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Ⅱ類標準。完成此規劃需總投資為392.2億元。   
重慶市也編制了一系列與三峽水庫水污染防治有關的規劃:
《長江重慶三峽庫區水污染防治及生態保護規劃》,重慶市環境保護局,2001年;
《重慶市三峽庫區環境保護規劃》,重慶市環境保護局,2000年;
《重慶市三峽庫區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規劃》,重慶市計劃委員會、重慶市環境保護局,2000年。
      
這些規劃都是在國家的上述兩個規劃的基礎上,從不同側面、針對不同范圍和目的而制訂的,其內容主要是具體落實國家規劃。

-水污染控制對策

制訂國家層面的庫區水環境安全管理法規
2004.3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重慶大學等單位在完成三峽庫區水環境安全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2001BA604A01)中已編制了三峽庫區水環境安全管理規定,該規定現正由中國工程院出面報國家環?偩謱徟。
嚴格控制上游污染負荷
認真執行200111月國務院國函[2001]147號文批復的《三峽庫區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規劃(2001-2010)》。落實規劃中所要求的各項具體措施。
水污染控制技術措施
主要措施是對污水和垃圾進行處理,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置場,包括漂浮物清理。
鑒于三峽庫區特殊城市格局,特殊的地理環境采用多點源污染分散獨立治理方案是一種合理的污染控制對策。
研究開發出三低一高”(低占地、低造價、低能耗、高效率)的處理技術;同時,污水處理技術還應具有脫氮除磷功能。
2002
年,重慶市環境科學研究院、重慶大學在《三峽水庫對重慶庫段生態環境影響及整治對策研究》中對三峽庫區適用的污水處理技術進行了研究和比選,得到了如下結論:
重慶主城區:城市集中污水處理廠的水量規模大,宜采用的技術應該是運行穩定的傳統活性污泥法為主的工藝流程。
經濟水平較低的中小城市:對運行費用較為敏感,因而其城市污水處理技術宜采用氧化溝、ICEAS或生物濾池等低運行費用工藝。
以農副業為主的小城鎮:城市污水處理要考慮污水的資源化利用,建議采用短流程的ICEAS工藝、生物濾池、穩定塘系統或初步處理(一級半)加農田利用。

上一頁 頁碼:[<< 1 2 3 4 >>] 下一頁 共4頁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更多關于 三峽庫區水環境保護研究概況 的資料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