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庫區城區江段水質年際變化比較
*2003年城市江段污染狀況
城區江段岸邊污染帶水質監測,表明,萬州、忠縣城區江段存在明顯的岸邊污染帶,涪陵城區江段岸邊污染帶范圍較小。
2003年萬州、忠縣、涪陵城區岸邊污染帶范圍
三、近年來三峽庫區水環境
保護研究成果綜述
-建庫后可能出現的主要水污染問題
擴散能力減弱,岸邊水域污染加重,污染物排放口下游的岸邊污染帶形狀將由長帶型向寬短型變化。
受水庫調度方案影響,枯水期庫尾水質可能變差。
污水排放口與生活取水口上下交錯排列,飲用水源地水質易受污染。三峽大壩建成蓄水后,這種水質污染的狀況會加重。
擴散能力減弱,岸邊水域污染加重,污染物排放口下游的岸邊污染帶形狀將由長帶型向寬短型變化。
受水庫調度方案影響,枯水期庫尾水質可能變差。
污水排放口與生活取水口上下交錯排列,飲用水源地水質易受污染。三峽大壩建成蓄水后,這種水質污染的狀況會加重。
-水體功能劃分
1986年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在制定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要點修訂補充報告中,提出了長江干流功能區規劃及水質保護目標,并規定2000年的水質目標為Ⅱ類。
1992年國家環保局在對《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環境影響報告書》的批復意見規定:長江干流三峽庫區段總體水質保持Ⅱ類。
1998年由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牽頭組織編制的《長江上游水污染整治規劃》,提出的規劃目標為:“到2010年前后,三峽庫區總體水質達到國家地面水環境質量Ⅱ類水域標準;長江干流重慶主城區、萬州、涪陵等城市江段和嘉陵江、烏江水質要保持在國家地面水環境質量Ⅲ類水域標準”。
2001年11月的《三峽庫區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規劃(2001-2010年)》中的規劃目標為:到2005年,三峽庫區及其上游主要控制斷面水質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Ⅲ類標準。到2010年,三峽庫區及其上游主要控制斷面水質總體上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Ⅱ類標準。
因此,水體功能區劃分總體情況為:三峽庫區總體水質保證為Ⅱ類;部分城市江段下游或岸邊水域劃出一定區域作為Ⅲ類水域區;對集中式居民飲用水源地的一定水域內劃出一級保護區,一級保護區執行地面水Ⅱ類標準;在重點污染源排放口水域,在不影響其他用水功能前提下,劃出允許污染物排放的污染混合區。
-庫區污染負荷預測研究
2002年
重慶市環境科學研究院和重慶大學等在《三峽水庫對重慶庫段生態環境影響及整治對策研究》得出:
重慶段的主要污染物:TP、COD、TN。
重慶段的主要污染區域:重慶、涪陵
重慶段的主要污染源:農田徑流、城市污水;但成庫后淹沒土地釋放的污染物不可忽視。如下表所示。
重慶庫段水質污染負荷匯總
2003年,中國工程院、重慶大學與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對三峽庫區污染負荷主要來源及其對水質的影響進行了研究,認為:
庫區江段點源包括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80%來自重慶主城區、涪陵區和萬州區,其中重慶主城區占庫區江段總點污染負荷的65%左右。
枯水期三峽庫區污染負荷總量中有65%左右來自上游的朱沱斷面,庫區點源污染負荷占總負荷量的20~25%左右。
豐水期由于水庫流量較大,有84%左右的污染負荷來自上游的朱沱斷面,庫區非點源和點源所占份額只有15%左右。
由上可見,對上游來水和庫區點源排放的控制應成為三峽庫區污染物總量控制的主體。
-水質模擬研究
1998年DHI(丹麥水利所)和重慶市環境科學研究院在《重慶主城區排水工程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和《長江、嘉陵江重慶段水體自凈能力研究》中采用丹麥水利所開發的mike
ll一維水動力學及水質數學模型,對長江永川朱沱到涪陵清溪場河段在三峽建庫前后的水質進行了模擬。
研究表明,長江、嘉陵江朝天門以上,在三峽建庫后的COD、BOD、TP自凈容量均比建庫前大幅度降低,而長江朝天門至涪陵(烏江河口以上)建庫后的COD和BOD自凈容量比建庫前增大。
2002年重慶市環境科學研究院、重慶大學在《三峽水庫對重慶庫段生態環境影響及整治對策研究》中采用Binnie一維水質數學模型預測三峽水庫對長江干流重慶庫段總體水質的影響,采用由丹麥水力所研制開發的mike
21平面二維水動力學及水質數學模型預測三峽水庫對重慶主城區、涪陵、萬州三個城市江段水質的影響。
研究表明:
三峽成庫后,污染物的停留時間大大延長,污染物從珞璜到巫山的碚石成庫前只需6.7d,成庫后在
總體而言,成庫后庫區江段各控制斷面水質均好于天然河流時各控制斷面平均水質,越接近庫首,其污染物降解越多。
2003年,中國工程院、重慶大學與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對三峽工程建成后庫區的水質狀況進行預測與評價研究,提出了基于有限元法的復雜河流二維隨機水質預測模型,運用Monte
Carlo法抽樣計算了三峽工程建成后三峽庫區水質分布的概率分布。
研究表明:
在庫區水質較差的平水期、污染物高負荷排放(污水廠進行一級處理)的情況下,評價的城市江段20個斷面中,水質為Ⅱ類的概率超過50%的斷面有8個、水質為Ⅲ類的概率超過50%的斷面有8個,各占40%;
在污染物低負荷排放(污水廠進行二級處理)的情況下,水質為Ⅱ類的概率超過80%的斷面有18個,占評價斷面總數的90%。
可見,如果對污染物的排放進行較好的控制,三峽水庫建成后,水質將會有較大的改善,但如果控制不力,三峽水庫仍會有嚴重的岸邊污染問題。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