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回收水質要求及相關規范
任何特定用途之回收水接受與否,依水質物理、化學及微生物性質而定。水中化學成分與微生物的存在,會影響回收水用于食用農作物灌溉、工業應用及間接飲用水回收再利用之接受度。而廢水回收再利用衍生潛在健康風險,與直接接觸回收水程度、處理系統的適用性、效果及可靠性有關。
(1)
水質要求:將回收廢水用于各種不同用途,為了解其生物及化學安全性,與個別處理技術效果,必須進行水質特性評估。美國環保署于1992年發布『水回收再利用指南』中,提出回收廢水水質參數的評估,以生化需氧量(BOD)、總懸浮固體物(TSS)、總或糞便大腸桿菌、營養鹽濃度(氮及磷)及余氯等水質指標為主。
(2)
健康風險管理:盡管廢水回收再利用在世界許多地方已有一段很長的歷史,廢水回收再利用的安全問題仍然難界定,可接受健康風險仍熱烈地被討論。當經處理之都市污水出流水用于都市環境中,由于有許多可能的機會接觸人體,故許多健康方面的關切,必須加以考慮。世界衛生組織(WHO)在1989年所訂定之『廢污水再利用于農業及漁業的衛生指引』(Health
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Wastewater in Agriculture and Aquaculture),提出針對回收廢水在農業再利用上相關之生物基準,而Blumenthal
et al.,(2000)再加以修正,以降低健康風險,詳細說明如表2所示。整體而言,一個廢水回收再利用計劃是否可行,端視詳細經濟評估、回收水潛在用途、嚴格廢水排放標準、大眾健康考量及強調水資源保育的公共政策而定。
3.
廢水處理技術
將傳統廢水處理程序,如物理、化學及生物處理程序,加以多重組合,可扮演多重屏障,以去除各種污染物,如固體物、有機物、致病菌、重金屬及營養鹽。就技術面而言,以傳統廢水處理單元結合其它高級廢水處理技術,理論上可以處理任何排放水質和水量,以因應回收再利用所需水質和水量要求。傳統廢水處理技術,依處理方式可分為分離處理、生物處理及破壞處理(Asano
and Levine, 1998):
(1)
分離處理(Separation
Process):
分離技術系利用污染物之化學或物理特性,將污染物從廢水中分離,如浮除分離、沈淀可去除懸浮固體物及化學膠羽,過濾甚至可移除水中致病菌,作為消毒之前處理;吸附用于去除有機物;化學混凝法則藉由沈淀及過濾機制分離水中膠羽;離子交換法可應用于水的除礦(demineralization)、硬水軟化(water
softening),并藉由濃縮或再生回收有價物質;薄膜程序則包含微濾(microfiltration,
MF)、超濾(ultrafiltration,
UF)、逆滲透(reverse
osmosis, RO)、奈濾
(nanofiltration,
NF)、電透析(electrodialysis,
ED)及薄膜生物程序(Membrane
Bioreactor, MBR)。
(2)
生物處理(Biotreatment
technology):
微生物以懸浮生長或固定生長的型式,與廢水中的溶解性或懸浮性有機物接觸,利用微生物代謝之方式,將污染物分解以提供微生物的生長,同時達到去除或降低污染之目的。生物處理對象主要為有機污染物,廢水中可生物分解之有機物,提供微生物生長所需能量及營養鹽,并氧化而產生二氧化碳、水及其它最
表2、廢水在農業上再利用的生物基準指引建議值(Blumenthal et al.,
分類 |
再利用條件 |
暴露族群 |
灌溉方式 |
腸線蟲 |
糞便大腸菌 (每100 mL) |
預期可以達到生物品質要求的廢水處理方式 |
A |
可作為生食農作物的灌溉 運動場、公園等綠地灌溉 |
勞工、消費者、一般大眾 |
無規定 |
≦0.1 [≦1] |
≦103 |
可以達到生物性指針標準的穩定塘,或相當的處理設施 |
B |
谷物的灌溉 工業用農作物及飼料作物的灌溉 牧草及樹木灌溉 |
B1
勞工(不包含小于15歲之兒童) |
噴灑、地下灌溉系統 |
≦1 |
≦105 [無標準] |
8~10天停留時間的穩定塘處理,或相同糞便大腸菌及寄生蟲的去除效率處理流程 |
B2
同B1 |
徑流、渠道灌溉 |
≦1 |
≦103 [無標準] |
如分類A | ||
B3勞工(包含小于15歲之兒童) |
無規定 |
≦0.1 [≦1] |
≦103 [無標準] |
如分類A | ||
C |
與分類B同,但勞工及一般大眾不會有暴露之虞的區域性農作物灌溉 |
無(不會有暴露對象) |
滴式、噴水式灌溉 |
不適用 |
不適用 |
依灌溉方式必要時需有前處理,但在層級上不得低于初級沈淀池 |
終產物,此外,對于部份金屬離子亦有相當高的去除能力。相較于懸浮性微生物處理程序,固定式生物膜法可處理對微生物具有難分解性之物質。
(3)
破壞處理(Destruction
Process):
以生物處理法或物化方法,如混凝沈淀、活性碳吸附,處理水中所含之污染物,在處理及應用上皆有其限制,且對于污染物之去除僅為相轉移,而非破壞分解。隨著污染物處理技術觀念之演進,處理技術目標朝向完全破壞去除污染物之方向發展。相關處理技術,包括氧化還原法,氧化可使廢水中部分有機物分解,且有消毒及殺菌作用,常用于廢水處理之氧化劑,包括空氣、氧氣、臭氧、氯、次氯酸鹽及二氧化氯等;常見之消毒方式為化學消毒法,系于廢水中添加氧化能力強的化學品,如氯氣、臭氧、過氧化氫或溴,以消滅水生細菌、病毒、阿米巴囊蟲及原蟲等致病菌;此外,紫外線消毒已被視為可以替代傳統化學消毒程序(Darby
et al., 1993)。
回收再利用系統,建立于廢水處理技術之基礎上,故提升廢水處理技術效能,為近年來重要之研究課題。此外,可依廢水水質特性及所要求處理程度的不同,選用單一或混合處理方法,加入現有廢水處理設施中,提升處理效率與降低操作成本,達到回收再利用之目的。
我國環保署為因應水資源匱乏問題,除放寬污水補注地下水、廢污水土壤處理的限制外,并藉由增加用水成本,以提升廢污水回收再利用。此外,亦積極推動節約用水之行動與政策,并期透過廢污水回收再利用、都市下水道污水回收灌溉等方式,以滿足全臺用水需求量。
三、國內外水回收再利用研究發展現況
水回收再利用系統中,處理技術之選擇及各單元組合方式,依所處理的對象、目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除在技術面須考量各程序之處理效能,所回收之處理水是否能達到水再利用之要求外,亦必須將經濟誘因及健康風險納入加以評估,以建立一高處理效率、低操作成本之水回收再利用系統。本研究匯整分析自2000年迄今,水回收再利用之相關文獻,認為近幾年來水回收再利用之研究發展趨勢可分為三大方向,分別為高級處理程序之應用、新技術之研發以及模式評估,說明如下。
1.
高級處理程序之應用
可作為回收再利用之原水水源,包括工業廢水、都市污水及其它水源,其中以染整工業廢水及食品工業廢水應用最廣且相關研究亦最多。受限于廢水處理技術之效能,以傳統廢水處理單元,處理各類別廢水,并無法達到水質及降低人體健康風險之需求,故以初級、二級處理技術為基礎,導入高級處理程序,以提升處理效能,可增進回收再利用系統之處理效益,為水回收再利用之研究重點之一。常見之處理技術包括:
(1)
過濾/吸附/砂濾:在Voigt
et al.,(2001)的研究中,利用前處理-過濾-UV消毒之配套流程,針對食品工業廢水進行脫鹽及有機物去除,處理水可回收做為鍋爐及清潔用水。Hamoda et al.,(2004)以砂濾作為三級處理單元,處理活性污泥放流水,操作一年后,系統可穩定的去除95%SS以及99%之BOD及COD,回收水可應用于灌溉。Ramirez
Camperos et al.,(2004)建立過濾-吸附-RO/離子交換處理流程,去除飲料工業清洗用水中所含的污染物,COD去除率可達80%,TDS為75%,回收率提升為50%。以砂濾配合加氯消毒單元,處理社區污水處理場之二級放流水,在BOD、臭味、色度及外觀上無法達到水回收再利用之參考標準,若改以臭氧消毒,則除可達到再利用標準外,同時對大腸桿菌及濁度的去除有相當之助益(倪振鴻等人,2001)。
(2)
離子交換/電透析:Jacek
and Grazyna(2001)以電透析及離子交換作為基本處理單元,藉由單元程序組合的改變,如二階段電透析;電透析-陽離子交換;陽離子交換-二階段電透析,探討最適操作流程以處理廢酸或含金屬鹽類溶液。研究指出,以陽離子交換-二階段電透析,可得最佳水質,然因樹脂再生液使用量大,操作成本反較其它二者為高。
(3) 好氧-缺氧-厭氧程序:Ahn et al.,(2003)利用好氧-缺氧-厭氧MBR去除家庭生活污水中所含之營養鹽,磷的去除可達93%,而氮則為60%。Cheng et al.,(2004)以厭氧消化方式處理含高濃度COD 18,000 mg/L、TKN 1,600 mg/L、TP 360 mg/L之畜牧廢水,處理過程中可回收沼氣作為能源,且處理水可做農業用途生產蕃茄。鄭幸雄等人(2003)利用三段式流體化床生物程序,包含高溫厭氧反應槽、脫硝槽及硝化槽,處理壓克力纖維制程廢水,實驗證實COD去除率在90%以上,硝酸氮去除率高于97%,有機氮去除率介于60%~80%間,顯示有一定程度的處理效率。陳重男等人(2002)則利用無氧/好氧MBR程序處理都市污水,COD去除率可達97%,總氮及SS則為88及100%。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