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遏制水費收入銳減、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下降的對策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人多地少、水資源緊缺、降雨時空分布不均、水旱災害頻繁,這些基本國情決定了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與農業水價改革在我國農業生產和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因此,解決問題的思路必須是“抓投入”、“抓改革”,“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1、以爭取更多資金投入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為重點,抓機制創新和現有支農政策的協調落實,解決農田水利設施建設長期投入不足的問題
農田水利設施是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礎,具有很強的社會公益性,應該納入公共財政支持的范疇。農業末級渠系是農田水利設施發揮效益的關鍵環節。在農民普遍貧困,基層財力不強的條件下,必須加大中央財政對農業末級渠系改造的投資與支持。這是新時期農田水利建設必須遵循的原則。
在政策上,黨和國家對農田水利建設是非常重視的。在農村稅費改革以后,每年的中共中央1號文件都把“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作為重要工作加以布置和強調。去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發改委等部門《關于建立農田水利建設新機制意見的通知》,就建立農田水利建設新機制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工作重點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國務院農村稅費改革工作小組也出臺了《關于規范和引導農民對直接受益的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投工投勞有關政策的意見》,對解決稅費改革后農村“兩工”的使用管理做出了明確規定。在今年的1號文件里,中央十分明確提出“在搞好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的同時,不斷加強農田水利建設。繼續把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作為農業固定資產投資的重點。加大配套建設田間工程。實行中央和地方共同負責,逐步擴大中央和省級小型農田水利補助專項資金規模,切實抓好以小型灌區節水改造為重點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等等。
在實踐上,有關部門和一些地方在探討用“財政轉移支付水費”,“以獎代補”,“民辦公助”的辦法來減輕農民負擔、進行末級渠系改造的試點也取得明顯效果。如湖北省當陽市為適應農村稅費改革后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新形勢,加強農村末級渠系建設,改善農業灌溉條件和用水計量設施,解決農業灌溉難和農業水費收取難的突出問題,由市財政籌措末級渠系建設“以獎代補”資金150萬元。對集中連片百畝以上的農田,過流能力在0.1
應該說,有利的政策并不少,解決的思路也很清晰。關鍵在各級政府如何抓落實。從現狀看,創新投入機制是落實政策的最為有效的途徑。因此,當務之急必須推進兩項制度的建立:一是建立末級渠系節水改造獎補基金;二是建立中央(。┴斦苯友a貼農業水費的新機制。
建立末級渠系節水改造獎補基金是指從中央到地方,都要依據中央文件的精神,下大力整合財政資源和各種支農資金,從各級政府的新增財力中拿出部分資金,建立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獎補基金,變每年安排專項資金為設立固定基金。利用基金通過“以獎代補”,“民辦公助”的方式來引導受益農民投工投勞,徹底解決農田水利設施特別是農業末級渠系工程狀況不良,計量設施不配套的被動局面,將中央文件的精神落到實處。調研組以四川省眉山市末級渠系改造規劃和湖北當陽市獎補比例為依據進行測算,結果如下。眉山市共有末級渠系
建立中央(。┴斦苯友a貼農業水費的新機制,是指由中央和省級政府每年從財政拿出部分資金,作為農業水費補貼,按灌溉用水定額和水價標準全部(或部分)直接補貼給用水戶,發到農民手中,以減輕農民負擔。同時,按市場經濟原則,實現農業供、用水商品化,促進農業節水和水利工程良性運行。
我國是灌溉農業,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因此,解決和完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不僅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點內容,也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戰略選擇。同時,我國總體上是缺水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加大了水資源的供求矛盾,節水壓力很大,而節水的潛力又在農業,所以,建立新型農業節水機制是節水型社會建設的重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節水型社會建設的核心是制度建設,并最終要落實到市場機制和價格手段上來,建立中央(。┴斦苯友a貼農業水費的新機制,即可降低農民的水費負擔,又有利于發揮價格杠桿對水資源的配置作用。根據中央的現行惠農政策,對種糧、糧種和農機可以進行直補,也可以對水費進行直補,或是將有關涉農補貼歸并為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補貼。
據統計,全國灌區的灌溉面積8億畝,其中糧食主產區的省約占40%,農業水費標準在16-32元/畝.年之間,取平均數按24元/畝.年。如果中央對糧食主產區實行農業水費補貼30%,則每年中央財政要增加支出22億元。
另外,據我司與有關部門溝通掌握的信息,從中央財政每年新增財力中拿出一部分資金設立專項基金用于末級渠系節水改造,存在一定的可能性。因此,調研組認為,通過設立獎補基金和建立中央(。┴斦苯友a貼農業水費的新機制,把中央的政策落到實處,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2、以推進“三項改革”為動力,建立適應中國農村實際的水利管理體制
第一,要積極推進農村供水管理體制改革,彌補農業供水管理缺位。調研表明,農村供水管理體制特別是末級渠系管理缺位是當前農業水費滑坡的重要原因。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應該積極推進末級渠系供水管理體制改革。一是要積極組織或引導建立農民用水者協會,規范農民用水者協會的運作。為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農業水價改革提供載體;二是因地制宜的推進末級渠系承包責任制和產權制度改革。激發農民用水戶自主管理末級渠系供水事務和工程維修的積極性。只有通過推進末級渠系供水管理體制改革,才能提高末級渠系的供水服務水平,增進供水管理者與用水戶之間的溝通和理解。
第二,要積極推進水管單位體制改革,彌補農業供水的公益性支出。要按照國辦45號文的要求,加快實施灌區管理單位定崗定員和工程維修養護定額的測算和方案審批,爭取“兩費”盡快落實到位。
第三,要積極推進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按照“誰投資、誰受益、誰所有”的原則,明確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的所有權,落實管護責任主體,引導社會投資,促進產權流動。
3、以提高水費實收率為核心,繼續推進農業水價改革,促進農業節約用水
現階段繼續推進農業水價改革重點在兩個方面:一是以提高水費實收率為核心,在逐步完善計量設施的基礎上,建立水量、水價、水費三公開和征管稽查制度,嚴禁截留、挪用和搭車收費。二是大力推進農業末級渠系水價改革,規范農業末級渠系水價秩序。學習和推廣陜西、新疆的先進經驗,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和措施,逐步將農業末級渠系水價納入政府價格管理范圍,推行農業用水計量收費和面向農民的終端水價制度。這是深化農業水價改革的重要環節,也是減輕農民不合理水費負擔的重要措施。
(五)兩點工作建議
1、成立工作班子。由部領導牽頭,成立專門的工作班子,認真研究和積極協調有關部門,爭取國家出臺建立末級渠系節水改造獎補基金和中央(省)財政直接補貼農業水費新機制的政策。
2、開展專題研究。深入基層開展專題調查研究,進一步掌握全國灌區末級渠系工程狀況。同時,開展專題研究,做好理論和實踐的前期工作,為出臺新政策提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