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解決我國能源與環境問題的出路與對策
專家指出,解決我國能源與環境的矛盾,要從技術進步、結構調整和機制創新等多方面尋找出路。在能源消耗和使用中采用先進技術和工藝,既可以降低企業對能源等重要資源的投入,從而降低生產成本,同時減少能源消耗本身就降低了與能源相關的環境污染。OECD(經濟合作發展組織)國家通過提升能源效率在1973年至1985年間的用油量降低了15%,但其國內生產總值仍提高了21%。
針對我國燃煤型污染最為嚴重的實際情況,提高煤炭資源的使用效率和技術進步最為重要,這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工業鍋爐大型化,我國約有60萬臺工業鍋爐,年耗煤約4億噸,但鍋爐平均熱效率僅60%左右,原因是鍋爐容量小、效率低、污染大、煤耗高。我國應采取熱電聯供、集中供熱或分片供熱系統以取代分散的小鍋爐。二是火電機組近代化。我國供電平均煤耗比工業發達國家約高三分之一,主要原因是火電機組設備落后,效率低。因此一方面需更新改造中壓中等容量機組,改造小型機組,更重要的是盡快發展亞臨界和超臨界機組,降低煤耗。三是城市煤氣化。全國城鎮民用炊事用煤一年達6500萬噸以上,但是利用效率僅15%,若改燒煤氣其效率可提高到50%。
調整能源結構、鼓勵使用新型的能源方式也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當前我國在轉化能源使用結構和提高能源效率方面有一個誤區,即核能在各種能源中是最經濟的來源,因此也是能源結構轉換的方向。實際上核能發電并不便宜,由于核能發電成本比火力發電的成本昂貴得多,美、英、法等核能先進國家都已不再發展核電工業。美國能源部1993年5月的統計資料顯示,在1986年至1991年間,全美核能發電成本平均約為燃煤發電的1.5至2倍。世界銀行與亞洲開發銀行都認為核電廠不經濟,對核電廠的融資都極為謹慎。
專家提出,以增核能發電來應對溫室效應問題,現實性并不強,開發清潔與可再生能源是更為有效的解決出路。就我國的能源結構來看,首先應加快開發水電。我國可供開發的水能資源為3.79億千瓦,但目前開發利用程度還不高。水能是可以再生的清潔能源,運行費用低,無大氣污染問題,加快水電發展有利于改善我國電力工業結構,降低煤炭消費量。其次應擴大天然氣的發電比重,根據國際能源機構(IEA)的資料,IEA會員國未來的發電結構,天然氣發電的比重將由1995年的12.9%增至2005年的19.6%,而核能發電的比重則不斷降低。
第三是積極開發新的可再生能源,世界上主要國家為了應對溫室效應,都積極開發利用新的再生能源,包括風能、太陽能、海洋能、地熱、生物質能等。根據世界能源委員會的預測,到2020年新的再生能源將提供全球能源需求的30%,每年可減少約3600百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目前全球每年排放量的30%。我國目前除重點搞好風力發電場的建設外,還要扶持太陽能、地熱能、潮汐能和生物質能的發電試點和研究工作,因地制宜建設可再生能源電站。
我國工業能源消費占全國能源總消費的70%左右,特別是冶金、建材和化工三個高耗能工業的能源消費就占工業消費總量的47%。因此節能技術的創新和推廣對解決能源與環境矛盾也至關重要。專家認為,我國目前節能技術創新和擴散在體制、資金、管理等方面存在許多障礙,如節能新技術研究成果轉化資金缺乏、企業節能技術改造籌資困難、節能設備質量差、關鍵技術和設備過度依賴進口等。應積極鼓勵和支持開發節能新技術,組織實施節能示范工程,鞏固和完善節能技術服務體系,培育和規范節能技術市場,逐步形成規;墓澞墚a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