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是利用人工的方式建造可監督控制的、類似自然濕地的生態系統。按照規劃,“十一五”期間,山東省要在南四湖主要河流入湖口建設約5.5萬畝人工濕地,并首先開展了新薛河入湖口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建設,通過這些生態凈化工程,進一步削減入湖河流的污染物,使入湖河流水質穩定達到調水水質要求。
新薛河入湖口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于2007年1月開工建設,包括新薛河橡膠壩工程建設、人工濕地表面流工程建設和種植工程三大項。其中,新薛河橡膠壩工程全長130.5米,是人工濕地工程的配套工程,主要作用是適當抬高上游水位,使河水通過引水渠自流入濕地系統,為濕地工程引供水提供必需的水源;其次是作為生態滯留塘,使入湖水體進一步得到凈化,在枯水年份還可以攔蓄部分上游來水,滿足環境和生態用水需要。人工濕地表面流工程是主體工程,起到集水、布水、凈化的作用,主要包括引水系統、滯留塘、5級人工濕地處理系統、濕地圍堰、出水口工程建設。經過調試運行,項目對水體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的降解率達50%左右,TP、氨氮去除率在60%左右。今年8月,工程通過了專家組的驗收。專家們一致認為,南四湖新薛河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可有效削減面源污染,提高水體凈化能力,改善湖區生態環境,增加環境容量。多種具有經濟價值水生植物的種植,可推動當地農村的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工程的成功建設,必將為在南四湖流域大面積開展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建設提供技術支撐,積累大量的工程建設經驗。
背景鏈接:南四湖是南水北調東線調水工程的必經之地和重要的調蓄區,調水水質問題是南水北調工程能否早日實現和永續利用的關鍵。為保證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順利實施,山東省實施了“治”、“用”、“保”并舉的小流域污染綜合治理工作思路。所謂“治”,即污染治理,包括產業結構調整、清潔生產、末端治理等在內的全過程污染防治,使流域內排污單位穩定達標排放;“用”就是在治的基礎上,建設中水截、蓄、導、用設施,合理規劃中水回用工程,減少廢水排放量;“!本褪切迯秃捅Wo南四湖生態,建設南四湖人工濕地工程,對入湖河流的水質通過人工濕地進一步進行凈化,使其達到調水水質要求,以確保調水水質的安全。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