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行業分析 >> 行業綜述 >> 

鞍山市水資源開發利用“十一五”規劃

時間:2008-03-03 來源: 作者:

為保證我市“十一五”期間國民經濟發展和城鄉居民生活對水利發展的需要,根據《鞍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精神,制定本規劃。?

一、“十五”水利發展概況?

(一)主要特點?

“十五”期間,全市完成各類水利工程建設的投資達20.7億元,國家和地方財政投入4.3億元,群眾和社會投入15.9億元。加大了防洪工程、農村水利、水土保持工程、防汛指揮調度系統等建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

1、供水安全體系建設初見成效,成為保障我市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到2005年末,全市共有各類水源和供水工程7188處,其中中小型水庫29座,塘壩54座,調水工程6處,提水工程29處,引水工程22處,水井7048眼。擔負著全市工業用水、城鄉生活用水和140多萬畝農田灌溉用水的供給任務,年供水能力達12.03m3,人均年供水能力317 m3。不僅保障了正常年份全市城鄉生產、生活用水需要,而且在近年連續干旱的情況下基本滿足了城鄉生產、生活用水。

2、防洪安全體系建設躍上了一個新臺階,為全市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提供安全保障。“七五”至“十五”期間,全市防洪安全體系建設重點對遼河、太子河、渾河、大遼河、繞陽河5條大河進行了綜合整治,并都達到了50年一遇防洪標準,大洋河城鎮段也達到了50年一遇防洪標準,大河的防洪標準上了一個較大的臺階。加上已建成水庫,大河防洪基本上已形成了以水庫調蓄和河道堤防抵御相結合的防洪工程體系。城市防洪工程建設已經全面啟動,開展了鞍山市、海城市、岫巖縣城市防洪工程,并把城市防洪工程與城市環境建設結合起來,在增強城市防洪能力的同時,提升城市總體形象。農村中小河治理全面展開,大部分河段已由過去的無設防提高到510年一遇防洪標準。防汛調度指揮信息化建設有了長足進展,建成省、市、縣水情、雨情信息傳輸、處理系統,建立健全了以行政首長責任制為核心的防洪抗旱責任體系。?

3、水土保持生態體系建設初具規模,生態惡化得到有效控制,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實施辦法》,鞍山市出臺了相關配套文件,加大對水土流失進行綜合治理力度。“十五”期間,全市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46萬畝,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30%,建成各類小型水保工程20960座,加強了城市水保建設,重點進行了礦山尾礦庫水土保持生態恢復建設,城鄉生態環境大為改善。

4、糧食生產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得到鞏固提高,為穩定城鄉經濟發揮了巨大作用。截止2005年末,全市農田有效灌溉面積為142萬畝,占耕地面積38%,發展節水灌溉面積31萬畝,建成西四、溫鄉、千山等中型灌區,萬畝小型灌區數十座,電力灌溉站20多座,灌溉電井3400多眼(不包括小機井)。全市173萬畝低洼易澇耕地,經過多年建設已基本達到10年一遇排澇標準,有一級排水站150座,排水能力?801.8m3/s?,排水干渠215條,配套橋涵8724座,形成了我市糧食生產保障體系,為保證全市糧食生產穩定、保證農業豐收做出了重大貢獻。 ?

5、改革水利管理體系,為水利事業發展提供支撐。水利法規建設和依法治水不斷完善,依據《水法》、《遼寧省實施水法辦法》、《遼寧省實施水土保持法辦法》、《遼寧省地下水保護條例》等水法規,全市已經初步形成了符合本地實際的水法規體系。水利管理體系建設已形成以市、縣水利局、鄉水利站為主體的三級行政、服務管理系統。城市水事、水資源管理也初步實現了統管,為全市水利事業發展提供了行政、法律、組織、服務保障。?

(二)主要問題?

鞍山市“十一五”水利發展面臨的帶有根本性的問題主要有以下七個方面。?

1、水資源短缺,缺少有效的調控工程,資源性浪費嚴重。鞍山市水資源人均占有量825m3,遠遠低于全國的2200m3,屬資源型缺水地區。水資源的主要問題一方面是資源總量有限,時空分布不均,缺少控制性工程,開發利用率低。另一方面是浪費十分嚴重,農業灌溉大部分依然采用傳統的大水漫灌,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較低,城市供水基礎設施老化,管網漏失率高達27%,加劇了水的供需矛盾。

2、河道堤防工程,雖大河整治已達到50100年一遇防洪標準,但還存在一定隱患。一是干流堤防險工險段多,達26處。二是砂基砂堤薄弱段較多,總長78km。三是堤防工程管護和維修資金少,管理體制不一致,不完善,影響防洪安全。四是中小型河流堤防防洪標準普遍偏低,防洪標準一般為510年一遇,部分河道仍為無堤段,遭遇洪水極易漫堤決口,災害損失呈上升趨勢。?

3、城市防洪標準低,不適應城市發展。一是城市河道障礙多,行洪不暢,防洪標準低,遠未達到國家規定的防洪標準。二是城鄉排水矛盾突出,一到汛期年年增加農村壓力。三是城市排澇標準低,排水設施老化,完好率低,排水吐口不暢?h、鎮防洪也明顯落后。

4、農村水利發展緩慢,后續乏力,影響農村建設小康社會進程。農村水利建設一直實行的是國家補助、地方扶持、農民自籌相結合的辦法,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特別是農村稅費改革,取消“兩工”,農民自籌減少,農村水利建設出現了缺少穩定資金來源,發展緩慢的現象,影響農村小康社會的建設進程。一是排灌設施老化,缺少維修改造資金。鞍山市以排灌站為代表的排灌工程主要建成于20世紀6070年代,以機電井為代表的農村水利工程大部分建于20世紀80年代,其建設標準是依據當時的農業生產條件及經濟發展狀況。目前,普遍存在老化失修、完好率低、技術落后問題,雖有部分排水站進行了更新改造,緩解了燃眉之急,但根本問題沒有解決。二是排灌發展缺少資金來源,后續乏力。近幾年用于發展灌溉排澇的資金明顯減少,農田水利建設速度明顯放慢。三是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任務繁重、迫切。四是農村水利改革難度大,路程長。?

上一頁 頁碼:[1 2 3 4 5 6 ...8 >>] 下一頁 共8頁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更多關于 鞍山市水資源開發利用“十一五”規劃 的資料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