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發展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要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鼓勵發展資源節約、綜合利用、廢舊物資回收等生態產業,加大以節能降耗為主要內容的技術改造力度,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節約型增長方式,形成綠色生產與綠色消費之間的良性互動。堅持政策導向、價格調控和科技支持,推動產業循環式組合、企業循環式生產、資源循環式利用。堅持資源的減量利用、循環使用和合理開發,實施以節能、節水、節地、節約礦產資源和原材料為重點的資源節約戰略,搞好結構調整,推行清潔生產,徹底摒棄粗放經濟增長模式,加快建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和資源節約型社會。全面系統推進企業、行業、社會三個層面上的循環經濟綜合試點。合理利用農業資源,大力發展標準化農業,搞好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農膜等農業殘留物綜合利用,實現農業生產良性循環。
統籌城鄉生態環境一體化建設
統籌城鄉生態發展,是實現科學發展的根本方法之一。要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努力構筑城市、鄉村和農田、河塘、山體相互協調,融合互補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系統。按照優化結構、盤活存量、節約挖潛和實行最嚴格耕地保護政策的要求,綜合考慮生態綠地布局,凈化生態環境,凸現生態特色,全面推進以村莊整理、舊村改造、下山脫貧、生態移民為主要內容的城鄉一體化進程,真正實現城鄉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加大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力度,重點實施清潔田園、清潔水源、清潔家園、農林牧漁復合生態系統、環境監測與農產品質量控制、庭院生態經濟、景觀生態農業觀光、生態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等生態農業建設工程。全面實施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劃,加快生態縣區、生態鄉鎮、生態村建設,減少城市垃圾和工業廢棄物對農村的污染,探索農村垃圾和污水集中處理和無害化處理辦法,進一步優化農村生態和人居環境。加強農業投入品監管,優化養殖業布局,推行生態養殖模式,切實解決種、養業的污染問題。
強化政府和企業節能減排工作責任制
強化政府和企業節能減排工作責任是確保實現"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的重要基礎和制度保障。各級政府要嚴格執行地區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及排污許可證制度。抓緊建立地區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績效評價體系,完善相關制度和技術手段,開展績效考評并實施目標責任管理,將考評結果納入各級干部政績考核體系。嚴格落實責任追究制和評優創先環保"一票否決"制。企業要增強社會責任感,把節能環保當作增強核心競爭力和提升企業社會形象的大事要事,切實抓緊抓好。同時,要自覺公開環境信息,對涉及公眾環境權益的發展規劃和建設項目,要通過開聽證會、討論會或社會公示等形式聽取公眾意見,接受社會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