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節水是根本
1、水資源是重要的稀缺資源
資源、資本、勞力是基本生產要素。資源包括土地、水、能源、礦產、森林等資源。過去一般以土地從廣義上來代表資源。資源是稀缺的,而水資源更為稀缺。水是生命之源、資源的基礎,關系到人類的生存、發展,經濟、社會、環境、生態的協調發展。水資源具有需求剛性、不可替代性,而且地域性強,異地引流的成本遠比其他資源性產品運輸高。水資源的這些特性使水資源的稀缺更為突出。
盡管約翰內斯堡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上,水已被列為全球可持續發展五大問題之首;1972
年聯合國召開的第一次環境與發展大會已明確指出:石油危機之后下一個危機便是水?墒窍啾饶茉矗藗冋J識的深度遠遠不夠,對其稀缺的嚴重性,還缺乏切膚之痛。
2、我國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
(1)我國水資源總量不足,水資源污染形勢嚴峻。
2005
年我國水資源總量27000
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2065
立方米,人均占有量僅為世界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的1/4。而且水資源的時空分布很不均勻,不同年份、不同季節降水量變化較大;不同地區降水量很不平衡,北方、城市缺水現象的嚴重性日益顯現。我國北方地區和西北內陸地區面積占全國的63.5%,擁有的水資源僅占19.1%,如甘肅省人均水資源1150
立方米,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2;天津市人均水資源僅有160
立方米,僅為全國人均水平的1/13。全國669
座城市中有400
余座供水不足,其中比較嚴重缺水的有110
座;在32
個百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
個長期受缺水困擾。
更需引起高度關注的,是我國水環境日趨惡化,水質性缺水嚴重。1980
年全國污水排放量為310
億噸,2003
年增到680
億噸;受污染的河長也逐年增加,在列入全國水資源質量評價的約13
萬公里河長中,1/3
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全國七大江河水系的409
個重點檢測斷面中,基本喪失使用功能的劣五類水質約占30%。而地下水受污染情況也極為嚴重,有的地區還有惡化可能。據我國著名水文地質專家張宗祜院士預測,今后一段時期北方地下水質量將進一步惡化。水污染加劇了水資源的緊缺。
(2)我國用水需求量增長較快,水危機日漸逼近。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我國用水的需求量不斷增加。1980
年至2000
年,我國用水總量增加了1225
億立方米,其中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分別增長745
億立方米和242
億立方米,年均增長率分別為5.2%和7.2%,預計到2030
年用水總量將達到7000
億—8000
億立方米,接近水資源可利用量的上限。水資源供需矛盾的突出,已使水資源成為制約不少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已嚴重影響部分地區的生態平衡,全國荒漠化、沙化面積在不斷擴大。水危機正在日漸逼近。
3.建設節水型社會是保障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戰略舉措
(1)節水是根本。
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既要開源,又要節流?墒窃谒Y源總量不足的情況下,開源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難度大成本高,而且增量有限;而節流潛力大,見效快,能從根本上緩解供需矛盾。2005
年我國每萬元工業產值取水量為
(2)以節水為前提,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節水要體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全過程。在節水的前提下,處理有關水資源利用的問題。節水首先要從源頭抓起。抓好水利工程建設、供水環節,使之一開始就能節水;而在使用環節上,也要按照循環經濟的原則,即“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來抓,要先抓減量化。當然再生水的開發利用是重要的,目前很不盡人意,應作為近期工作重點。而且對污水處理,使之再利用,提高水資源的使用效率,從廣義上講也是節水。但減量化應作為使用水資源的前提,把節水放在首位。
(3)節水是關系全局的長遠的重大任務。
中央從戰略高度提出了建設節水型社會的要求,可是從當前看,無論從認識上、體制機制上、方法手段上以及各行各業貫徹落實上,都處于起步階段,要建設成節水型社會還任重道遠。要有危機感、緊迫感,作出艱苦的努力,堅持不懈地抓緊抓好。
二、價格是核心
1.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逐步建立反映水資源稀缺程度和成本的水價形成機制。
改革開放以來,水價偏低的狀況有所改善,污水處理收費制度廣泛推行,水資源費征收力度逐年加大。取得這些進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就是水資源的商品性得到確認。資源水和水利工程供水,從無償使用變為有償使用;城市供水價格基本上完成了由福利型向商品型的轉變;農業供水納入國家商品價格的管理體系。與此相應,水權交易也逐步推開,水市場的建設、供排水經營管理體制改革開始提上日程?墒怯捎谒畠r水平總體仍然低下,征收的污水處理費嚴重偏低,科學合理的水費計收方式尚未全面建立,水價成本約束機制尚不健全,水價秩序不規范等等,致使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污水處理率偏低,用水浪費現象還未得到根本扭轉。究其原因,供排水經營管理體制改革相對滯后是重要原因,但從根本上講仍然是水資源價值未得到有效補償,水商品供給缺乏競爭,水權缺乏明晰化,水市場發育程度低等等。概而論之,就是水資源的市場化程度仍然偏低,市場化改革與能源、土地等資源相比,嚴重滯后。市場價格是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邊際成本的靈敏、有效工具,應成為水價的主要形式,也就是說,市場化應成為水價改革的方向,以市場機制作為水資源配置的基本機制。當然,水資源是基礎性資源,與人民生活、經濟社會發展有密切的關系,其公益性的屬性也比能源、土地等資源更為突出。這是水價市場化改革必須充分認識的。而且水市場的競爭,水權的明晰和使用權的轉讓,也比能源、土地等更為復雜,也缺乏如能源那樣能以國際市場價格作為參考值,等等,這些都需要加強研究,積極探索,逐步推進。但水價的市場化改革的取向必須堅持,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水價形成中的基礎性作用。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