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料 >>

生態人居環境中的水系統

時間:2007-10-23  來源:  作者:薛孔寬  下載次數:

二、生態人居建設的水系統特征

  近年來,我國生態化居住社區的建設,正處在技術探索與局部示范的前期發展階段。生態人居的建設對水環境系統合理性的要求更為突出,為了實現生態人居中水環境的建設標準,在全面分析生態人居水資源的基礎上,力求生態人居的水環境系統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1、生態人居建設的水資源分類

1) 上水(凈水):來自城市自來水管網的生活、消防、景觀用水;

2) 下水:生活污水、廢水;

3) 中水:廢水、污水經凈化處理后并達到一定標準的回用水;

4) 雨水:可供區內地表滲漏和收集利用的自然降水;

5) 景觀水:城市自來水、雨水、中水、地表水、地下水;

6) 直飲水:管道水、灌裝水、戶式終端凈化水;

7) 廢水:生活洗滌水;

8) 污水:沖洗糞便、垃圾的水;

9) 地下水:可提供居住區使用和調節居住區氣候的地下水資源(其主要技術參數有水位、水質、水量等);

10) 地表水:可提供居住區使用和調節居住區氣候的地表水資源(主要有河流、湖、塘、渠、濕地等)。

2、生態人居建設的給、排水系統建設原則

  根據生態人居建設的水資源分析,其給、排水的基本原則首先必須要求在不占有其他環境生態資產的情況下,使區域內的水系統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因此,給水體系應包括上水(人工自來水)、雨水、地表水、地下水和達標的中水等。排水主要考慮多余的污水、廢水和水安全系統的排水等。給水的來源與排水的去向基本上應實現有效循環利用,合理回歸自然。這應是給、排水專業工程的責任和義務。

  生態人居水系統建設必須從結構、功能及過程等層面對生活供水、污水與廢水、雨水、景觀水及其它自然水資源的循環、再生、美化進行生態系統合理性分析,并盡可能的利用生態工程技術,創造和恢復居住區的水生態活力,實現生態人居環境中水資源的合理、有效利用與保護,重點強化以下幾方面的技術措施:

1) 給水:生態人居倡導分質供水,合理利用可供生態居住區使用的水資源,包括人工水資源和自然水資源;

2) 污水、廢水:在生態居住區內盡可能實施污水、廢水的生物凈化和相關的生態化處理方法,經凈化處理后的中水盡可能回用于灌溉、雜用和景觀水的補給;

3) 雨水:盡量將雨水合理的留在區內,以補充地下水和景觀水;除洪水季節水安全處理外,生態居住區的日常雨水原則上不外排,并予以利用。

4) 景觀水:要因地制宜,動靜結合,完善景觀水系統的自然和人工凈化體系與產業和環境服務功能。

5) 自然水資源:合理利用和保護地表水與地下水資源,包括自然降雨補給和就地有效利用。

上一頁 頁碼:[<< 1 2 3 4 5 6 7 8 >>] 下一頁 共8頁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