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料 >>

住區雨水利用與景觀水體水質保障工程設計實例

時間:2007-04-26  來源:中國給水排水2006.22  作者:李俊奇,張潔,車 武,李寶宏  下載次數:


4.3
湖區自然凈化系統
  在湖區北部和湖心島兩處分別設置生態凈化區,北區包括可以交替使用的人工土植被快速滲濾床和人工平流濕地,主要處理對象是中水和循環凈化湖水。因中水處理站出水仍含有少量污染物,尤其是NP,對人工湖是潛在的威脅。設計的土壤/植物凈化系統是依靠具有強凈化能力的人工混合土壤、植物根系和土壤中豐富的生物種群對中水做進一步深度處理,使其達到優良水質。在對湖水循環的同時,對湖內的污染物進一步吸收凈化。凈化區呈自然坡地,生長繁密的植物,構成一幅自然景觀,注重與水景觀的有機結合,達到一舉多得的目的。
  湖心島凈化區主要針對湖體循環水設置人工土植被快速滲濾床,解決湖體死角的循環凈化,根據水質情況間歇運行。
  在雨水干管集中入湖處設置雨水前置塘,種植有耐水沖和凈化能力較強的水生植物。起到沉淀、截污、生物凈化等作用。
4.4
景觀水循環與湖體生態凈化系統
  為了增強人工湖水的循環,縮短置換時間,設置循環水泵,按循環周期7天計,則湖的循環流量為:湖面面積1.2m2,湖深按平均2.0m計,則湖的容積2.4m3,循環流量為3429 m3/d143 m3/h。在湖體中設置五處循環泵坑(其中兩處備用),分別往北部凈化區循環供水、湖心島凈化區循環供水,同時還兼有往上游高水位(31.60m處湖面)供水循環和溢流排洪功能。
  在湖中和湖邊設置水生植物區,也可根據情況需要在湖內增設植物浮島,旨在改善湖本身的生態功能,提供一定自凈能力,為各種水生植物和鳥類提供必要的棲息場所,使人工湖更具生機,也達到改善湖體景觀的效果。
4.5
湖底設計和生態堤岸
  人工湖底采用LDPE防滲膜。為了保證不同種類底植物能生存,湖底高程、湖底回填材料等要求應與植物的要求相適應。堤岸設計采用了多種堤岸相結合的方式,包括草皮入水、水生植物階梯形駁岸、透水駁岸、石砌駁岸和跌水駁岸等。其方式的選擇應首先考慮的主要因素包括:周邊地形、道路、水生植物種植、凈化功能和景觀要求等。
4.6
小區防洪系統
   在雨水截流和充分利用景觀湖調蓄能力的基礎上來設計小區一期工程的排洪渠,可削減排洪渠的建設費用,同時滿足小區排洪設計標準。
  在人工湖南側設溢洪口,通過暗渠(管)與二期西側排洪渠連通。溢流管重現期按P=2.0設計。

5 總結

雨水利用是綠色住宅小區的重要內容之一。其設計應根據住區的特點進行細致的水量平衡分析,在此基礎上進行水源的優化選擇,同時考慮防洪、景觀等要求。當住區有水體時,應尋求以水體為核心的水源優化方案。為了保障水體的水質,應建立源頭污染控制和提高水體自凈能力相結合的綜合水質保障體系。

 

上一頁 頁碼:[<< 1 ...3 4 5 6 ] 下一頁 共6頁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