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料 >>

BOT方式建設成都市水六廠B廠的介紹和啟迪

時間:2007-07-17  來源:  作者:何維華  下載次數:

2.2.6斜管沉淀池
OTV
設計的(MULTIFLO)斜管沉淀池,亦分10個格,每格池沉淀區面積為108.66m2,液面負荷在1618.2m3/m2.h之間,斜管高1.21m(斜長1.4m、傾角60°),棱形(39.5×35.5mm)斜管采用乙丙共聚板材模壓、熱焊組合成型,清水區保護高0.686m,底部配水區高2.1m,采用小漏斗、靜壓差排泥,小漏斗高3.57m
  每格沉淀區有9個排泥斗,10格共90個斗。每個斗設一根排泥管至排水管廊,9根管為一組,每組設排泥總管,排泥總管上設有移動式泵抽放空措施。為了減少排泥管埋深,采用4.18m靜壓差排泥,每根排泥管上安了一個氣動橡膠快速排泥閥,定時啟動排泥,小斗增加濃縮時間、減少排泥水量,效果是滿意的(圖5)。排水管廊布置在沉淀池出水渠的下方,總長約93m,在管廊里排列90個氣動橡膠快速排泥閥,有利于集中管理。


  當水中溶解氧較多時,池內會出現氣浮效應,部分浮渣上浮,故在進水側設置橫向排渣槽,用閥門控制排渣。

盡管沉淀池液面負荷比國內設計大了1.7倍,一年運營效果而言,PAC原液投加量為1025mg/lPAM投加量為0.050.15mg/l時,沉淀池出水濁度在23NTU之間,濾后水濁度在0.050.2NTU之間。
  沉淀池采用的玻璃鋼集水槽存在靜電吸附絮花的問題,斜管上端面,積絮花的現象較明顯,經常需專人用高壓水沖洗。
2.2.7
快速F型濾池
  快速F型濾池系OTV專利,濾池共8格,每格面積為122m2,池深4.86m,原設計濾層厚度為2m,過濾周期2024h,濾速達17.319.8m/h,采用長柄濾頭,濾帽縫隙總面積占濾池過濾面積的1.36%,氣水反沖洗過程由沖洗周期及濾層水頭損失自動控制,氣沖強度50m3/m2/h,氣水同時反沖時水沖洗強度12m3/m2/h,水清洗階段時反沖洗強度為30m3/m2/h,濾料膨脹度為10%。濾池反沖洗的前期高濃度渾濁水直接排入排水渠道,反沖洗后期水回收后泵至混合井,回用水量的比例由化驗室試驗確定,以反沖洗的時間進行控制。
  在初設、施工圖中濾料粒徑未定,但在安裝期間確定濾料粒徑d101.35mm,K60<1.5。由于沖洗強度為de1.31成正比,粒徑加大了,反沖強度需提高,為此增加了一臺鼓風機,同時濾層厚度減為1.5m,沖洗水泵未變,水沖強度未變,只是在濾池反沖洗過程中補充了一次水反沖。并且濾池單側進水孔處,為了避免沖刷濾層表面,增設了穿孔消能板。盡管濾池運行尚可,但濾池優化運行的研究、技改仍在探討,也就是說,在水廠試運行過程中修改原設計較多的凈化工藝是濾池。
2.2.8
清水池
  水六廠為均勻供水水廠,清水池有效容積為5.2%,分由4組,每組可獨立清洗,每組池進、出口設有疊梁閘及手動閘板閘,清水池出口有細格柵裝置,溢流堰出口有水封設施。
  遺憾的是整個清水池沒設爬梯;清水池出水管利用90°彎管虹吸出水,為了減少流量計管頂的積氣,用水射器人工抽排彎管頂部的空氣。
2.2.9
藥劑樓
  藥劑樓內設有PACPAM、粉末活性炭、液氯的貯存及投加系統。
  (1)堿式氯化鋁(PAC)原液投加系統
  PAC原液貯存在四個直徑為2.9m、高為7.6m、容積為50m3的聚乙烯罐內,用六臺隔膜式計量泵Q=350L/h、P=0.525Mpa(四用二備),將原液投入混合池中,并在投加點增加了稀釋原液的供水裝置。
  (2)聚丙烯酰胺(PAM)投加系統
  固體PAM配制設有進料斗、PAM的貯罐(45m3×2)、45m3配液池(兩座)及攪拌機組成。投加采用偏心螺桿泵,原水高濁度時采用三臺Q=515m3/hH=50m(二用一備)投加至配水井;作為助凝劑使用時采用六臺Q=0.1952.1 m3/hH=50m(四用二備),投加至混合井。PAM稀釋的水由濾池管廊專用泵供給的不含氯的濾后水。
  根據高效絮凝沉淀的設計構思,需要長期投加助凝劑,而國產PAM的單體含量不穩定,故指定用法國進口的PAM,且需我國衛生部簽發的許可證。
 。3)粉末活性炭投加系統
  設置了粉末活性炭投加系統,解決突發性酚的污染問題。投加粉末活性炭有V=1000L進料斗、貯罐(45m3×2)、50m3配液池(兩座)及攪拌機組成。用偏心螺桿泵泵入配水井中,為了消除進料點的粉塵,增設一套粉塵吸收裝置,由水吸收后排出。
 。4)液氯投加系統
  液氯投加系統分前加氯、后加氯兩部分。加氯間設有200kg/h蒸發器二臺,前加氯機V030  60kg/h一臺,后加氯機V2100 200kg/h二臺。
  水射器設在藥劑樓內,壓力水由廠自用水系統供給,設有三探頭漏氯報警系統及漏氯回收中和系統。
  前加氯按流量采取比例投加,投加點設在配水井及斜管沉淀池出口,用折點加氯法,解決氨氮、BOD等超標帶來的有機污染問題;后加氯采取復合環自動投加,投加點設在濾池出水管上。
  氯庫凈空高僅4.2m,氯瓶起吊不便。
2.2.10
出水流量及水質檢測
  B廠出水流量及出水水質的檢測,對BOT項目而言是極為重要的。在清水池出水管上裝有兩套DN2400mm超聲波流量計,在該兩套流量計之間留有3.2m寬在線比對檢定的位置,以便安裝比對檢定的流量計,流量計使用前經有資格的檢驗機構檢驗合格,流量計井室設有兩把鎖,實行共管。
  在清水池出口裝有兩套濁度、余氯、pH在線監測儀和記錄儀。上述水質參數及流量、清水池水位信息,以專線傳至A廠中控室。
  由于水廠進水、出水均裝設了流量計,自用水率的核算比較方便,由于在沉淀池排泥及濾池反沖洗的以上措施,目前水廠廠區自用水率<3.5%,這表明B廠是一座節水型的凈水廠。
2.2.11
控制系統
  B廠的運行控制由SCADA系統、儀器儀表系統、工業監視系統組成。運行控制的設計原則是分散控制與中控室管理、控制相結合。整個水廠在取水口、預沉池、沉淀池、濾池、藥劑樓、清水池等處總設有15套控制系統,可以在調試、保養及檢修時就地進行參數修改與控制,絮凝劑、助凝劑、 劑等均按設定值自動投加;中控室設有兩套SCADA工作站,實施對水廠工藝監視、數據采集、參數修改及遠控或自控。

3.輸水管道

根據《特許權協議》的承諾,項目公司在B廠投產前應敷設完DN2400mm27km輸水管道,與三環路城市管網連通,承包商為法國SADE公司,管道設計由成都市供水工程設計院分包,管道施工由武漢市供水工程公司分包。城市管網的配套建設由成都市政府同期進行,確保B廠投產后,每天40m3自來水能均勻輸入管網。
3.1
管道走向
  原考慮的輸水管道的走向是由水六廠B廠~磨盤山高位水庫~三環路;但因當時許多問題尚未確定,故將輸水管道走向改為由水六廠B廠~三環路~沿三環路向磨盤山方向伸延敷設,其中水六廠B廠至三環路為20km,三環路外側綠化帶沿三環路敷設7km(圖6)。

段平、縱斷面圖,如圖7


  B段平、縱斷面圖,如圖8。

上一頁 頁碼:[<< 1 2 3 4 >>] 下一頁 共4頁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更多關于 BOT方式建設成都市水六廠B廠的介紹和啟迪 的資料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