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二次供水設施改造與管理
改善二次供水的水質,顯著提高居民供水龍頭水質的對策:一是改造供水設施;二是改變目前二次供水設施管理機制,實現供水企業管理供水到用戶,建立長效管理機制。
對小區二次供水系統中屋頂水箱和地下水池進行改造,采用防腐處理,使用不銹鋼、環氧樹指等材質;立管改造主要有兩種方式,即更換管道和清管涂膜。清管涂膜就是對原有室內立管采用研磨去垢、清洗、涂襯、通水沖洗、消毒等步驟,確保供水水質經過住宅立管不發生變化。1998年開始新建住宅自來水管材不再使用鍍鋅管,對目前使用的鍍鋅管,逐步采用塑料管、復合管材或其它抗腐蝕管材以及清管涂膜等進行改造。
2.5
郊區水廠推進集約化供水建設
集約化供水是指合理進行水資源的配置,從原水統籌,水廠歸并、一網分片到配套服務,形成具有規;洜I模式的自來水供應方式。主要是為了滿足上海郊區用水量增加,水質提高,到2020年達到與市區統一的供水水質目標的要求。
主要措施是:①進行郊區原水工程建設,實現郊區給水廠水源向黃浦江、長江水源地集中;②到2010年底前新建6座,擴建16座給水廠,增加供水能力274萬m3/d;③歸并中小水廠171座(含89座深井水),關閉110個就近河道取水口,全市原水集約率達到100%;④改造
2.6
加強水質監管
目前市區出廠水已實現濁度、余氯在線儀表監測并聯網傳送至監控中心,有效控制出廠水水質,但管網水沒有形成完善的在線監測系統。濁度、余氯、色、鐵、猛值市水質中心一般在水樣采集當天下午獲得,細菌、大腸菌數需要一天后才能得到,而公司水質管理人員一般在兩星期后獲得這些報表數據,所以有任何管網水質運行、管理方面的問題,往往錯過了分析、調查的最好時機。管網水質檢驗方式存在著滯后反映、滯后分析、滯后預防、滯后應急等問題。
建立水質監控信息管理系統對各給水廠原水處理工藝過程水、出廠水、泵站及供水區代表點的水質作24h連續監測,將各水廠、泵站的生產運行狀況和數據通過網絡,及時準確地傳送到公司,為有關部門了解生產狀況,進行生產運行的決策提供有利依據。充分發揮系統監測預警及診斷功能,建立一套令人信服的凈水處理控制品質保證制度,確保供水的安全、穩定。
進一步提高供水調度自動化程度,建立管網水質模型,監督從原水到龍頭整個凈水過程的水質變化,進行動態水質控制,實現自來水從源頭到用戶龍頭的統一管理,提高供水企業水質管理水平。
3
結語
上海市區供水水質滿足國家《生活飲用水水源標準》要求,但與衛生部《生活飲用水衛生規范》、建設部《城鎮供水水質標準》相比尚有差距。主要原因是:水源污染較為嚴重;給水廠處理工藝為傳統的常規工藝;部分管道超齡服役,部分灰鑄鐵管質量差,缺乏預防爆管事故的快速反應機制;部分街坊內管和居民使用的自來水管材基本是鍍鋅管,設施老化,二次供水體制不順。為實現上海2010年水質規劃目標,確保飲用水供給安全穩定,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中心城區主要措施是:通過改善原水水質,強化水廠常規處理,全面實施給水廠深度處理,更新和改造城市供水管網,改造二次供水設施,實施從源頭到龍頭的供水管理新機制;郊區推行供水集約化建設城鄉一體化的供水系統;同時完善城市供水監控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