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資料 >>

蚌埠市飲用水的生物穩定性研究

時間:2007-07-11  來源:  作者:馬從容  下載次數:

2.1 理化分析
  我們曾對已使用21a的管道垢樣進行分析,該管道直徑33mm,壁厚10mm,經觀察,管道內壁有黃色銹瘤,最大瘤高40mm,直徑為4050mm,管壁最薄處為7.58.0mm,說明有一定的垢下腐蝕。
  取管垢進行分析,垢樣表面(水側)為棕紅色,附著在管壁一側為黑色,垢樣可研磨、疏松。樣品在加熱過程中有腐臭味,為沉積腐化的腐植類物質和生物膜,樣品在550℃加熱30nin后為棕紅色,可揮發性物質為13%左右(在550℃減重)。管道垢樣分析結果見表1所示。

1 管道垢樣的理化分析

成分

Fe3+

Fe2+

總鐵

Ca2+

Mg2+

Al3+

灼燒減重(550

含量

81.82

4.53

86.85

0.25

微量

12.90

備注:Cu2+、MN2+、Pb2+、ZN2+、Sb2+均未檢出,Fe3+Fe2+、總鐵、Ca2+、均以Fe2O3計。

2.2 生物學分析
  管道垢樣的掃描電鏡觀察發現管道中細菌的繁殖已極為嚴重,有桿菌、球菌、絲狀菌等,它們藏匿。附著并棲息于管垢的顆粒物之中,細菌對氯的抵抗能力大大增強屈此在氯消毒時生存的可能性較大。
  管道內的結垢和腐蝕的產物以及管道的粗糙內壁是細菌繁殖基地。水中的余氯只會殺死殺傷水側一定深度處的細菌,而當水中余氯不足時藏匿于顆粒物和生物膜內的細菌又會見機再起,造成水中細菌總數的增加,從而引發大腸桿菌的突然增加甚至暴發。細菌的溶解性分泌物(SMP)會腐蝕管壁,細菌及其SMP的吸附和絮凝作用會造成水中殘留礬花在管道內壁的沉積,這就加速了管道的結垢和腐蝕,造成水的色度。濁度的升高[1]。
  本研究重點對垢樣中的異養菌進行了鑒定,發現了兩種革蘭氏陰性桿菌,一種為粘質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這種細菌為機會病源菌,另一種為乙酸鈣不動桿菌產堿亞種(Aceinetobater cal-coaceticusssubsp.alcaligenes)。其中粘質沙雷氏菌,革蘭氏陰性、桿狀,以稀周毛運動,是細菌中最小的一種,長僅0.51μm;見于土壤、水和食品中,可能分布廣泛,一般認為是非致病菌;近年來報告,可引起肺部感染、腦膜炎、心內膜炎、尿道感染及燒傷后的敗血癥等,特別在化療和激素造成機體免疫力降低時,容易發病,因此屬于機會病原菌。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在管垢中未發現大腸桿菌的繁殖,但是良性和機會病源菌的繁殖會導致有利于病源菌生長的環境,同時大量異養菌存在會干擾大腸桿菌的檢出,因此蚌埠市飲用水存在著大腸肝菌暴發的潛在危機。

上一頁 頁碼:[<< 1 2 3 >>] 下一頁 共3頁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