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城市濕地公園專題 >> 資訊信息 >> 

讓城市之綠助推生態文明

時間:2007-12-18 來源: 作者:

  至2010年,城市綠化主要指標:建成區綠地率43%;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7%;人均公共綠地15平方米。全面完成和達到"東部城市綠色中心""生態市"規劃建設方案中有關園林綠化的項目、指標。

  1、構建城市綠化生態網架。

  構建"三環、八片、七楔、十六射"綠化生態框架體系和都市發展區生態網絡。三環:即完善主城內、外綠環,初步形成沿明城墻兩側不少于15米寬度的內環綠化帶和沿繞城公路兩側各100米的外環生態綠廊,啟動建設城市三環繞越公路綠化帶。八片:即在完善建設鐘山、幕燕-棲霞山、濱江、雨花臺四片風景區的基礎上,繼續推進老山、牛首祖堂、湯山、靈巖山四片風景區建設。七楔:即按綠地系統規劃,建成7條楔入主城的巨大生態廊道。十六射:按照生態、景觀、經濟相統一的原則,建設十六條、400多公里長、50-100米寬的進出城干道綠廊。

  2、以老城為"",建設完善主城綠地系統。

  老城綠化實行"不求最大,只求最近、最精、最美"的原則。結合環境整治,拆舊拆破和"城中村"改造,加快八字山、胡家花園、洪家園和普德寺、雙拜崗等一批老城內公園、廣場和游園的建設,力爭每年在老城內新增20塊綠地、移植大樹苗5萬株、完成30個綠色小區創建工作,改造后老城的綠化面積不少于總用地面積的25%,新建住宅小區綠化面積占總用地面積的30%以上。

  3、凸顯特色,文化建園。

  按照"整體保護、重點突出、精心展示、合理利用"的原則,以明城墻為主線,利用環城水系,依托自然山林,串聯公園景點、歷史遺跡、綠化帶和景觀路等,建成環城風光帶,使之成為環繞古都南京的一條美麗的"綠色項鏈",凸顯"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城林相依、山水相映"的特色景觀和綠化生態鏈。圍繞秦淮河整治,建成沿河兩岸五大風貌區、數十個文化景點、綿延近16公里的綠地長廊。

  4、垂直綠化、立體綠化建設。

  每年完成垂直綠化100公里,通過2-3年的努力,至2010年前,主城區內50%的實體圍墻實現破墻透綠或垂直綠化,出城道路宕口及立交橋橋體、橋墩實施綠化覆蓋,大力推進屋頂花園建設及陽臺綠化,每年完成屋頂花園10萬平方米。力爭使主城綠視率達到25%的國際先進水平。

  5、郊野公園、風景區建設。

  城市一環、二環內按照新城區生態功能要求,2010年前,基本完成十六個、總面積超過6萬畝的環城郊野公園和生態濕地公園建設。采取最嚴厲的措施,依法禁止開山采石。對城市規劃區、風景名勝區和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等交通沿線的破損山體,至2009年,宕口植被恢復率達到80%以上。

 

 

上一頁 頁碼:[<< 1 2 3 4 ] 下一頁 共4頁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