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濕地是地球上水陸相互作用形成的獨特生態系統,是重要的生存環境和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之一,被喻為“地球之腎”、“生命的搖籃”和“物種的基因庫”,與森林、海洋一起并列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1]。
人工濕地系統的提出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在20世紀80年代得到迅速發展。20世紀80年代末和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和英國相繼召開了人工濕地的研討會,標志著人工濕地系統作為一種獨具特色的廢水處理方法進入環境科學領域[2,3]。
人工濕地具有凈化污染物效果好、運行費用低、易維護的特點,作為污水處理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人工濕地凈化污染物的機理比較復雜,其主要凈化機理除植物和填料對懸浮性污染物的過濾吸附及吸收作用外,植物根系附近的微生物對有機物及氮磷營養物的去除起到了關鍵作用。特別在脫氮上,蘆葦具有通過莖稈向根系供氧的能力,可在根系附近形成脫氮所必備的好氧和缺氧區域,促進濕地生態系統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進行,強化其凈化能力。人工濕地系統中基質在為植物和微生物提供生長基質的同時,通過沉淀、過濾和吸附等作用直接去除污染物。植物的作用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直接吸收、利用污水中可利用態的營養物質,吸附、富集重金屬和一些有毒有害物質,為根區好氧微生物輸送氧氣,增強和維持介質的水力運輸等;部分挺水植物還有抑制藻類生長效應[4,5]。早期的濕地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濕地植物凈化污水的能力比較,和不同基質凈化污水的能力比較。本研究則是將二者相結合構建表面流人工濕地,通過現場中試對比試驗的措施,研究其凈化富營養化水體的能力,為選擇最佳處理效果和實際應用規模的人工濕地,凈化生活污水、控制水體污染物和富營養化提供理論依據。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