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除有毒物
進入水體生態系統的許多有毒物都是吸附在小沉積物的表面上或含在粘土的分子鏈內的。在許多濕地中,較慢的水流速度有助于沉積物的下沉,也有助于與沉積物結合在一起的有毒物的儲存與轉化。在某些情況下,一些植物物種如水生植物──水湖蓮(Eichhormiacrassipes)能有效地吸收有毒物質。這一過程能保持或甚至是提高水質,使下游地區的社區和發展受益。進入水體系統的許多有毒物質附著在沉積物上面,因此其去除過程類似于沉積物的沉降過程。
有毒物質來源多樣,但通常來源于徑流帶來的農用殺蟲劑、工業排放物和采礦活動。必須重申的是,濕地對于有毒物質的吸收能力不是無限的。的確,在被植物吸收而不是被沉積物吸收的情況下,濕地也許會“泄漏”有毒物質。在這種情況下,一旦食植性動物吃了被污染的植物,這些有害物質可能會重新進入食物鏈。因此,在源頭確保有毒物質盡可能少的進入環境,則是最好的行動路線。
例:濕地中有許多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它們能夠在其組織中富集重金屬的濃度比周圍水中濃度高出10萬倍以上。許多植物還含有能與重金屬鏈結的物質,從而參與金屬解毒過程。水湖蓮(Eichhorina)、香蒲(Typha)和蘆葦(phragmite)都已被成功地用來處理污水,包括處理從礦區排除的含有高濃度重金屬如鎘、銀、鎳、銅、鋅和釩等的污水。(來源:Lakshman,G.1987)
沼澤中的蘆葦具有對污染物質吸收、代謝、分解、積累及對水體進化的作用。中國黑龍江省七星河污染水經過一片面積為325hm²蘆葦地后,對水中有毒化學元素均有明顯的富集作用。試驗表明葦田對Ae凈化能力為96.06%,Fe為92.78%,Mn為94.54%,Pb為80.18%,Be和Cd為100%。這些有毒物質被蘆葦吸收,隨著蘆葦成為造紙工業原料而被排除水體和土壤之外。于是,提高了水體及土壤環境的質量,消除了對人類的潛在威脅。(來源:楊永興,三江平原沼澤區稻-葦-魚復合生態系統效益研究,1993。)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