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鹽水侵入
地下水
在地勢較低的沿海地區,下層基底是可滲透的。淡水楔一般位于較深咸水層的上面,通常由沿海淡水濕地所保持。淡水楔的減弱或消失,會導致深層咸水向地表上移,因而影響生態群落和當地居民的水供應。保持沿海低洼地區的淡水楔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保證了當地社區飲用水和農業灌溉水的供應,并能防止土壤的鹽堿化。
地表水
從水道,如:河流或小溪,向外流出的淡水限制了海水的回灌。然而,隨著淡水流量的減少(由于過多抽取或排干周圍的濕地),海水可沿上游進一步回灌,因此會剝奪當地居民、工農業及生物群落的淡水供應。
據Samarinda(東加里曼丹)的當地人報告,以前只在很少的年份,當旱季長為10-11個月時,海水才侵入Mahakam河的上游,直至Samarinda鎮。然而1991年,僅在6個月的旱季后,海水就深入到Samarinda鎮的上游地區,這對當地工農業及社區人民的健康產生重大的影響。當地人確信,海水的侵入是由Mahakam水系的湖泊和河流外流量減少所造成的,而外流量的減少又是由于流域內大面積采伐森林所致。(來源:RegionalDevelopmentPlanningAgency,EastKalimantan,pers.comm.)
在70年代中國沿海一帶海水倒灌僅限于幾個地區,現在從遼寧省到廣東省沿海,大面積海水倒灌時有發生,山東萊洲灣海水入侵面積達400余km²,海水入侵以每年400m速度向內陸推進,造成耕地鹽化,居民吃水困難。這是由于過多抽取地下水,河流入海流量減少等原因造成的。
從山東萊洲至煙臺一段,由于海水入侵,加大地下水含鹽量,該區已有6264眼機井報廢,4.15×10hm²耕地變成鹽荒地。海水入侵使人畜飲水條件惡化,已有30.8×10居民吃水困難。(來源:吳國昌,中國水資源合理開發,保護可持續利用,1993;吳凱,環渤海區域水環境問題及其防治對策,1997。)
在某些情況下,河流、渠道和沿岸植被的特點也有助于防止潮水流入河流。直而深的渠道或者皆伐沿岸的植被可能導致海水大量侵入河流,尤其在潮峰期更是如此。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